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一份教育部等部門關于 “異地高考”的文件,觸痛了海南本地學生和家長的神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高考移民”這4個字,讓海南省教育部門頭疼,更讓本地的高考考生及家長們不安。有人擔心,“高考移民”的亂象或許會卷土重來,但一些非本地戶籍的考生和家長們則盼望著具體方案能夠早日出臺并實施。
新聞背景: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
文件指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中考要有條件準入,包括家長、學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符合基本條件。家長在流入地要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住所、穩定的收入,交了各種保險,盡管不是戶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學生本人在流入地就讀的時限不同,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政策,符合條件的學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學考試政策。
“異地高考”,“移民”亂象會否再現
誰是第一撥“高考移民”已經無從考證。據相關數據顯示,直到2000年,“高考移民”在海南的規模每年仍在200人以下,對考生整體影響不大。 2001年,局面驟變,海南“高考移民”暴漲至1500人,2002年漲到2032人。2002年5月18日上午,因為“高考移民”問題,數百憤怒的海南本地高三學生聚集海口萬綠園,表示抗議。2005年,海南高考曾發生過一起典型的“高考移民”事件。當年,海南一所私立學校的“高考移民”李洋以897分獲得海南省高考理科狀元,但被海南省教育廳取消報考一本院校,同時被取消報考一本院校的“高考移民”還有28人。
2003年2月24日,省政府正式下發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考條件暫行規定》,對外省考生報名參加高考做出了特殊限制。之后,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鐵腕手段扼制“高考移民”的數量。時至今日,“高考移民”的大潮已逐漸消失。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異地高考”的文件,再次觸動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經。“內地學生看重這里較低的高考門檻,如果再次大量涌入,對我們太不公平了。”正讀高二的本地學生小周說。
海口華興學校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年的“高考移民”大軍給本地學生的升學率帶來了嚴重影響,希望相關部門能嚴格考察,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的同時,也能對“高考移民”嚴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