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今年年底前出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考試”答記者問時表示有條件準入包括三點:家長基本條件是在地方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住所、穩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種保險,盡管不是戶籍人口,但是這個地方的常住人口。學生本人條件是,有可能在這里學了小學、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來,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這里,因此各地會根據實際情況,什么樣的學生跟本地生是一樣的。還有一個是城市條件,這個城市發展需不需要這個行業、這個群體,這個城市能發展到多大規模,要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和承載能力,根據這三個條件,各地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意見》的出臺,預示著備受各界關注的異地高考政策正式“破冰”。異地高考政策“破冰”,如何理解最為恰當?河南是高考生源大省,升學壓力大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政策的出臺會給我省的考生帶來哪些影響?針對這些疑問,我們進行了采訪。
聲音
盼了這么久,終于盼到這一天
“盼了這么久,終于盼到這一天了!”昨日,聊到日前國務院出臺的異地高考政策時,在北京打工的張先生在電話中的語氣滿是興奮。
張先生和妻子是8年前一起到北京打工的,雖然這幾年倆人的工作還算穩定,收入也不低,但戶口問題一直沒能解決,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在5年前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小學。這幾年,張先生最擔心的就是將來孩子的高考問題。
“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在北京讀書,對北京的各種教學模式都已經很熟悉了,可如果在高考時因戶籍問題不得不回到洛陽,和河南的高考大軍競爭,一方面是適應起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是升學壓力會很大,想再到北京讀大學恐怕很難!”張先生說,在北京,他的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朋友,大家都一直期盼著高考能突破戶籍的限制。
“這次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異地高考的政策,讓我們這些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外來務工人員看到一線曙光?!睆埾壬f。
專家解析
政策放開,河南考生機會有望增多
“河南考生的家長值得為這樣的政策出臺欣喜。”洛陽市市招辦主任介建中說。
國務院出臺的《意見》明確指出,對異地高考政策的松動,主要目的是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受教育權利和增加升學機會,堅持有利于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統籌考慮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升學考試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資源承載能力等現實可能,積極穩妥地推進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
“這一政策是在廣大進城務工人員的"千呼萬喚"中出來的,顯示了國家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苯榻ㄖ姓f,“河南是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省,但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緊缺,而我市到全國各地打工的人不在少數,如果異地高考能推行,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在當地參加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擴大河南籍考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與此同時,這些孩子如果到外地參加高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省的高考壓力。”
具體效果不好判斷,期望值不宜過高
國家的指導意見已經出臺,各地的具體政策也將在年底之前分別出臺,對此,廣大考生和家長都充滿期待。
但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這項政策是專門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出臺的,但由于各地對此政策的執行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因此未來的具體效果如何目前還不好判斷。
比如,政策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和城市資源承載能力,根據進城務工人員在當地的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和按照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年限以及隨遷子女在當地連續就學年限等情況,確定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具體條件,制定具體辦法。
這就意味著,對于一些高考既得利益最大的城市,如果放開異地高考,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這些城市考生的利益,使他們的名校錄取率下降。因此,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地方政府會充分放大這些要求,通過無限擴大“自由空間”的權力,用較高的條件限制可以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資格和規模等,使異地高考政策帶來的局部公平盡量縮小。
聲音
招生計劃是否會增加,本地、外地考生利益如何保障
《意見》中提出,對符合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凈流入數量較大的省份,教育部、發展改革委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
對于這一條,市民王女士產生了疑問:從字面上看,這樣的說法意味著異地高考的實施將不會受到高校招生計劃的影響,是可以順利進行的,但這些計劃從何而來?就像北京、上海等地一樣,那么多的流動人口,大量的隨遷子女,招生計劃能全覆蓋嗎?本地考生和外地考生的利益真的都能保障嗎?
專家解析
實施起來難度很大,高考招生不公尚不能徹底改變
從表面上看,為保證異地高考政策能順利實施,同時又不損害當地考生的利益,教育部門會適當地增加高校的招生計劃,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措施想要真正實現似乎不那么容易。
一重點中學的校長表示,以北京為例,如果放開異地高考,大量隨遷子女可以在京參加高考,而同時又要保證現有的高考錄取率不下降,每年需要增加的招生計劃數不是三萬五萬就可以解決的,而現在國內許多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都已經是超負荷運轉了,因此這部分招生計劃無論是省內解決還是靠外省院校調劑,想要實現恐怕難度都會很大。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稱,異地高考對于北京、上海等擁有大量優質教育資源的城市來說,將是一個巨大考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異地高考一次性放開的可能性恐怕不大,各地肯定會制定相應的門檻,循序漸進地實施。
市招辦主任介建中認為,事實上,高考制度最大的不公是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以北京與河南考生進入北京大學的比例為例,2012年北京的考生每千人可以有3.3人進入北大,而河南則是超萬人才有1人進入北大。因此,即使完全放開異地高考,也并不能最終改變高考招生名額分配的不公。
聲音
政策若放開“高考移民”的機會是不是多了
專家解析
政策有明確規定,空子恐怕不好“鉆”
異地高考政策開始松動后,我市不少考生家長腦子里首先出現的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高考移民”。
郭女士的孩子正在讀初三,她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幾個朋友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升學機會,都在考慮是否通過“高考移民”的方式把孩子送到北京、天津或上海等城市參加高考,但具體操作起來難度不小,要么得在當地買房子,要么通過私下交易,將別人的房子暫時過戶到自己名下。“如果異地高考能放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可以在當地參加高考,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想辦法利用這個政策,給孩子創造到外地參加高考的機會呢?”郭女士對此充滿希望。
對此,省招辦有關人士認為,如果仔細研究國務院出臺的《意見》,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意見》特別對“高考移民”作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
《意見》第四條在提到統籌做好隨遷子女和流入地學生升學考試工作時,特別強調,各地要加強對考生報考資格的審查,嚴格規范、公開透明地執行隨遷子女升學考試政策,防止“高考移民”。高冰南說,這項規定意味著,將來在高考資格的審查上將會更加嚴格,試圖通過“高考移民”走升學捷徑恐怕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