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準則公布之后,分析認為異地高考正在演化為一場拼爹的游戲。我們的教育改革雖然不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但是也至少得保證教育不是明碼標價的商品。
人生緊要處的那一步,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高考也被看做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緊要一步,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異地高考的三個基本條件,分別是父母在異地高考的地點要有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住所、穩(wěn)定的收入,異地高考準則公布之后,也有網(wǎng)友質(zhì)疑異地高考準入條件過于強調(diào)家庭背景,異地高考正在演化為一場拼爹的游戲。
拼爹這個詞對于很多人而言并不是陌生,拼爹指的是現(xiàn)今社會青年人在上學、找工作、買房子等方面比拼的不是自己能,比拼的是各自父母的實力。根據(jù)比拼父母實力的結(jié)果,也被劃為富二代與窮二代兩個陣營,很多窮二代拼爹不力之后也無奈的感慨,學好數(shù)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在買房找工作等問題上拼爹是難以避免的,可是在教育領域拼爹是斷然不能存在的。
異地高考準入條件的制定關系到2億流動人口子女的命運,隨著大量城市流動人口和進城務工農(nóng)民工在異地工作時間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問題日益迫切。教育不公的后果比拼爹更為嚴重,公平教育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如果一個社會一旦面臨教育不公的問題,那么將導致社會失去了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機制,失去了底層向上層流動的合理路徑,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jù)的合理性的規(guī)范或原則。2007年OECD有關教育公平的報告中,對于教育公平的定義是,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要保證每個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總結(jié)起來就是簡單的二點要求,首先是保障每一個人都應接收到基本標準的教育,同時應該保持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的觀念隨著人類的文明史同步成長,與其它理念一樣被寫入世界歷史的史冊之中,在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quán)利。異地高考獲準無疑是保障公民接受平等教育的好制度,也是防止中國社會階層不公的得力舉措。筆者認為這一的好舉措不應該與拼爹這樣的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教育與家庭、金錢無關,這是一個公平社會的基礎體現(xiàn)。
筆者反對異地高考拼爹的原因是,國家應該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機會,應該讓那些心存為中華而崛起而讀書之志的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家境不好,而無法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決定孩子上那所高中的應該是自己的學識與能力,而不是戶籍、房子與金錢,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可以拼爹但國家則無爹可拼,
衡量一個國家對于教育是否重視的首要不是教育投入占GDP的多少,而是能否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機會,卸下異地高考的枷鎖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偉大一步,筆者認為這一步不能因為一些拼爹的細則而受累。教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不言自明,呼吁降低異地高考準則,拒絕異地高考成為一場拼爹游戲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警惕這些拼爹的細則是否會加劇當下的錢學交易風氣。
有錢就能讀名校,就能享受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的思想,根植在當下很多人的腦中,這是物質(zhì)文明戰(zhàn)勝精神問題的一種表現(xiàn),異地高考拼爹無疑是讓這種思想底氣更足,我們的教育改革雖然不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但是也至少得保證教育不是明碼標價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