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新政日前出臺,中央所定原則性方案將隨遷子女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的具體方案制定權交給各省市區地方政府。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擔憂,新政賦予地方政府過多的自由裁量權可能讓政策目標無法達成。
張千帆曾經多次發起公民連署,對推動異地高考,實現教育公平向國務院和教育部提出建議。他坦承《意見》和此前他們的期待存在較大差距。名為《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的文件明確將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然而在地方政府自定方案的前提下,張千帆擔心這一目標的實現面臨重重障礙。
張千帆說,《意見》只對各地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的最后時限做了原則性規定,但是沒有確立全國范圍內落實“異地高考”政策的時間表,這將可能導致地方政府持續拖延“異地高考”政策的開放時間,一些地方的開放時間可能會在2014年、2015年甚至更晚。這意味著一部分在近兩三年內就將面臨高考的隨遷子女仍無法享受新政帶來的好處。
張千帆指出,《意見》更大的問題是沒有對《意見》本身的效力做出說明?!兑庖姟窙]有規定對地方不落實“異地高考”政策的罰則,這將使《意見》的執行力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異地高考”方案的出臺還需要有賴于隨遷子女家長對當地教育部門的持續監督。
在“異地高考”準入門檻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很有可能為就地高考的門檻設置很高的門檻,進而使有權就地高考的隨遷子女范圍被界定得很狹窄。這樣一來,通過異地高考新政獲益的隨遷子女可能不多。
《意見》提出:對符合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凈流入數量較大的省份,教育部、發展改革委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張千帆對此評述說,這一規定說明隨遷子女只要就地高考即可就地錄取,在方向上應該肯定,但是這條政策的具體執行需要進一步認真考量。
張千帆主張,為人口流入地增加名額應通過高校擴招來實現。京、滬等地目前的高考錄取率已經很高,如果從人口流出地向人口流入地劃撥高校錄取名額,將會導致京、滬等大城市與其他省市之間的錄取率差距進一步擴大,加劇高校招生過程中本已存在的招生地域歧視。他強調,為人口流入地增加錄取名額不能影響其他地區考生的利益。
2005 年以來,中國高考報名實行“學籍”和“戶籍”雙認定。因為這一原因,有在京滬等大城市上學的隨遷子女因學籍在京滬,戶籍在原籍地而遭遇在經常居住地和原籍地都無法參加高考報名的困境。張千帆認為《意見》中關于“不符合就地高考條件的隨遷子女可回流出地高考”的規定,可以暫時解決這部分隨遷子女無法報考的問題。
但張千帆指出,《意見》中寫入“借考服務”是欠考慮的。他說,在目前分省命題的大背景下,考分根本無法與原籍地的考試分數折算?!敖杩肌睕]有可操作性。
張千帆總結說,總體來看,《意見》雖然力圖解決隨遷子女無法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的難題,但其中“門檻自定、時間表自定、不合條件的回原籍考試或參加借考” 等規定,說明《意見》制定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地方利益,尤其是外來人口較多的地區的地方利益?!兑庖姟啡绾温鋵?,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各個地方將要出臺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