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個月的咨詢、調研、討論以及一模二模的完成,估計家長已經大致心中有數了,但要把選定的學校聚合到一張志愿表內,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符合考生實際的整體志愿方案,細節和銜接必須注意。大家都清楚一志愿的重要程度,但如果一志愿失利,后面每一步都得能發揮作用。總之,全部想法都要落實到一張完整的“志愿表內”,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志愿學校。
本科志愿表全部填滿有14個學校,分為四組(提前批,本一批,本二批,本三批),根據考生的情況可以有所放棄,但必須在整體上有清晰的思路并確保實現。
點評:一份好的志愿填報表上面填報的每一所學校/專業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這一點對于初學志愿填報的家長來說,常常不容易掌握,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晨霧借用毛澤東的一句話的方式來表述:“批次一志愿是個綱,綱舉目張”。一份志愿填報方案上面的所有不同批次的學校,都要受到批次一志愿的“引領”。考生所在批次的一志愿確定了,其他志愿才能確定。
擬定志愿方案的步驟:
這里要考慮是否報提前批,是否報三本,是否復讀。有人認為報提前批多一次機會,但一定考慮好,這個機會與本一批一志愿比孩子更愿意學哪一個,如是后者,就放棄提前批,這對高分考生尤其重要,畢竟提前批的專業面很窄。如放棄三本或堅決不復讀,志愿選擇就得穩妥一些,最后一個志愿必須能收住。
點評:晨霧倡導的志愿填報的四項原則之一指出:前面填報的任何學校/專業必須是比后面填報的更喜歡。這是貫穿整個志愿填報過程中的一項基本策略。提前批次如果要填報,就必須填報一所比一批次一志愿更愿意學的學校,否則寧可放棄。
第二步:排除肯定不考的學校,縮小范圍
這里要明確是否堅決不去外地,堅決不考哪些學校(通常是行業特色鮮明的學校而你又堅決不愿學),以及分數肯定夠不著的學校,縮小范圍。
點評:大厚書太厚,要把它讀“薄”。排除堅決不去的學校,就可以大大縮小范圍,節省時間。我見到過有家長提這樣的問題:“晨霧老師,您能否幫我選擇一些適合女孩子讀的大學和專業”,這樣的問題太難回答了。首先晨霧不會有那種對女性的偏見,把一些專業視為不適合女孩子就讀。即便不談這些,你給出的范圍也太大了:文科還是理科?學生的成績排名層次?選北京還是外地?是否一定要選211以上?有沒有堅決不讀的學校/專業(例如,有堅決不學醫的,也有除了學醫什么都不學的)?你自己先把范圍限定了,就省得多付出很多工作量。
第三步:精心慎重選定每批的第一志愿學校中國美術高考網
點評:聽診器的這個步驟沒有詳細解釋,實際上是因為進這一句話,一篇文章都解釋不完。其中考生層次所在的批次一志愿就是上面所說的引領全局的“綱”。“綱”的確定最重要的是準確定位,這也是志愿填報的最大難點。
第四步:選定二志愿的三所學校,排好A,B,C順序
必須認真分析了解各學校招二志愿的情況與政策,是屬于預留名額、有條件招收,還是一志愿不滿(注意外地一些不錯的學校每年都一志愿不滿)。
點評:晨霧提出二志愿填報三要素:
1.確定一志愿的落榜點:說明與一志愿有關系,一志愿定了,二志愿才能定。
2.找出招收二志愿的學校:大厚書上實際錄取人數大于一志愿錄取人數的學校
3.確定二志愿學校的“二志愿提檔線”:沒有現成批量發布的數據,需要廣泛搜集多咨詢。
第一點解決二志愿學校的定位;第二點找到二志愿學校的目標群;第3點找到二志愿的三個填報學校。
第五步:用“失利后降序保障法”檢驗中國美術高考網
整體考察擬定的志愿方案,按 “失利后降序保障”(后面介紹)的思路檢驗志愿表每一步是否合理,是否前后矛盾,是否有“硬傷”,是否能實現預定的目標。
點評:一件事情做完之后的總體評價,看看是否存在局部與全局之間的矛盾,是否存在不符合邏輯的情況。
第六步:得到考生(孩子)的認可
終究是孩子上大學,必須得到孩子的認可。把報志愿的思路跟孩子討論清楚,與孩子共同拍板OK,有利于孩子的心理調整,增加自信心,也省了以后孩子埋怨。
點評:志愿填報是考生的事情,但是目前一般來說是家長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在志愿填報講座,在志愿填報咨詢臺,很少見到考生的身影。家長們希望孩子一心一意關注學習,把成績提上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晨霧希望家長們還是要與孩子多溝通,特別是在最后拍板的時候要與孩子充分地商量,家長要講清楚利弊關系,但是決定權應當交給孩子。特別要與孩子談清楚:報志愿是你自己的事,爸爸媽媽是參謀。
講一個前些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有一位江蘇考生最心儀的學校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但是其父母希望他上上海外國語大學,因為離家近一些。這兩所大學的層次說句實話,差不了多少。但是北外也許是由于在首都的原因,在當地的分數線總是比上外高一些。而恰好這位的模考發揮不太好,成績不佳。因此父母就勢主張他報上外更保險一些,并為他填報了上外。他雖然滿心不樂意,但是自己心里也擔心風險,心里悶悶不樂,但也默認了。高考發榜后,證明他的成績能夠上北外的分數線。這位考生心里十分懊悔,又不能對父母發作,因為這樣填報自己雖然不樂意,但是也沒反對呀。于是這位從來不進廚房的孩子,走進廚房,抄起菜刀不停地剁向案板……,把老爸老媽嚇得不知所措。中國美術高考網
“失利后降序保障法”思路介紹
針對整個志愿表,從前到后依次檢驗:中國美術高考網
1.如果第一個志愿失利,看下一個志愿能否“接住”,如果肯定接不住,必須更換。
2.如果學校能“接住”,看考生是否愿意“接受”,如很不愿意,及早更換。
3.雖然“學校能接住”“考生能接受”,還要看再下一個志愿是否考生更喜歡(符合接住接受條件時),如果“是”,及早調整。
4.對志愿表從頭到尾依次作“降序保障”檢驗;使每個志愿在前一個失利后都能發揮作用。
5.志愿表中每批次的“最后一個志愿”應該盡可能 “接住”,且考生應該能“接受”。否則只能等這個批次剩余計劃征集志愿,或降批次。
對上面第3專門作個解釋,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兩個地方,一是平行志愿的A,B排序時,A,B兩所學校都收二志愿,A校二志愿分通常高于B校,考生按一般思路把分高的排在前面,也能被A校錄取,但考生內心更強烈愿意讀B校,那就應該調過來。另一是一批二志愿C與二批一志愿比較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一批二志愿C報得很保守,肯定能兜底,但與二批一志愿比考生更強烈喜歡后者也有把握,那就放棄一批二志愿C。典型的例子是北京有一些不錯的學校跨一批二批招生(首經貿北工商等),如果非常非常想上,就可以適當放棄一批二志愿,前提是把握好分數,千萬別雞飛蛋打。中國美術高考網
總之,盡管北京一志愿的錄取率達到80%,盡管每個家長考生都會精心研究挑選一志愿,但還是必須要把整個志愿表填好。家長要更費心些,如果打算“冒險”,就要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有補救的“保險”措施。
點評:仔細想想,整個志愿填報過程不都是在不斷地解決“學校能接住”和“考生能接受”的問題嗎?我們不斷糾結的問題常常就是“學校能接住”的學校/專業“考生不能接受”,或者“考生能接受”的學校/專業“學校接不住”。志愿填報的實質就是在尋找“學校能接住”和“考生能接受”之間共存的平衡點。
總結:凡事有利有弊,絕無十全十美,正確看待得失,爭取較好結果。
點評:高考最終的結果是否成功用什么來衡量?絕不僅僅是考上層次越高的大學越成功,而是考上最適合自己的大學才是最成功。晨霧再重復一遍這句十分簡單的大實話:前面填報的任何學校/專業必須是比后面填報的更喜歡。當你把志愿表填完之后檢查一篇,符合這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