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順義區和延慶縣入選首批試點實驗區。根據測評辦法,學校要如實記錄每一名學生的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其中初中和高中階段測評結果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所謂藝術測評的“門檻”并不高,學生基本都可以達到優良水平,不會增加學生負擔,此外藝術等級考試的成績并不能“置換”測評分數,因此并不會再次掀起考級熱潮。值得關注的是,實施藝術素質測評的目的是讓藝術培養回歸本源,重素養輕技巧,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
新政北京五區縣納入實驗區方案正制定
今年8月,教育部發布公告,確定了包括北京市東城、西城、海淀、延慶、順義在內的102個市(州)、縣(區)入選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教育部要求各實驗區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藝術素質測評指標、內容和相關配套政策,切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根據《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學業指標和發展指標三部分構成。基礎指標是學生在校內應參加的課程學習和課外活動,學業指標是學生通過校內學習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達到的目標,發展指標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
各項指標的測評,以不同分值呈現,其中基礎指標40分、學業指標50分,發展指標20分。
在等級評判上,90分以上為優秀,75至89分為良好,60至74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辦法要求,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應覆蓋到全體學生。學校要如實記錄每一名學生的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其中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測評結果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記者從部分試點區了解到,目前具體實施方案仍在制定當中。
解讀測評“門檻”低大多學生可達優良
記者研讀教育部發布的評價指標和分值發現,只要學生能夠很好地完成“基本指標”和“學業指標”,就能獲得兩項共計90分的分值,進入優秀行列。
具體而言,“基本指標”分“課程學習”和“課外活動”兩項。其中“課程學習”指標內容為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學習的出勤率、參與度和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分值為25分,一般學生在此項都可以拿到滿分。
“課外活動”則是指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興趣小組、藝術社團和各類藝術活動的表現,分值為15分。目前,各個學校都開設了豐富的藝術社團活動,學生在這一項上取得滿分也是“小菜一碟”。
“學業指標”是三大指標中比重最多的,也分兩部分,分為“基礎知識”25分和“基本技能”25分。其中,基礎知識是理解和掌握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基本技能是掌握和運用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這一指標中,學生也可以輕松拿到高分。
發展目標中,必選選項是“校外學習”,占10分,如果這項得分也能順利地“收入囊中”,那學生得到的成績將更高。“校外學習”并不是校外培訓,而是自主參加校外藝術學習、參與藝術實踐的情況,主要指參與社區、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的文藝演出和展覽等。
“藝術特長”是發展目標中10分的加分項,是指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的某一藝術項目的特長,包括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戲曲、繪畫、書法等。
如此看來,大多數學生不但可以達標,甚至可以得到高分。
走訪課外藝術培訓生源沒有明顯增加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素質測評中能達到90分以及以上的同學將有不少數,唯一能拉開“水平”的是學校的現場測評。為了學習“藝術特長”,課外藝術培訓是否會“火爆”?
日前,記者走訪了東城、西城、海淀區的部分藝術培訓機構,9月開學后,各培訓機構沒有出現“井噴”式報名。據一家名為“音琴美詩藝術學習中心”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鋼琴、舞蹈、美術是目前報名較多的課程。另外,書法也逐漸成為藝術培訓的“新寵”。“新學期開始后,報名人數和往年比基本持平。”該工作人員稱。
官天澤是清華附小四年級的學生,他說,他在校外學習書法,平均一周三節課,同時每周有45分鐘至60分鐘的一節音樂課。“我就是喜歡寫字和唱歌”,和官天澤一樣,記者近日在清華附小隨機采訪了10名同學,其中5名在校外有參加藝術類課程,但都不是因為實行藝術素養測評后才參加的。另外5名學生中有4名沒有參加校外藝術培訓,但他們都在附小百年大劇《丁香花開》中扮演角色。
考級成績藝術測評“不識別”
此前,藝術考級曾一度被視作升學的“敲門磚”。但隨著藝術特長生比例逐年遞減,考級熱度也逐漸“退燒”。
此次藝術素質測評指標一出,不少家長就有疑惑,是否可以拿考級成績“置換”測評分數?燈市口小學藝術中心主任李嘉介紹,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
教育部體衛藝司負責人解釋,評價體系中的“校外學習”,一不包括學生接受的家庭藝術教育,二不包括學生參加的社會藝術培訓機構或個體培訓者所組織的藝術培訓,僅指學生“參與社區、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的文藝演出和展覽等”實踐性、體驗性學習。因此,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
聲音
家長:擔心操作“變味”反成學生負擔
謝先生的孩子今年入學東城某校一年級,雖然“學齡”不大,但孩子已在少年宮學了兩年美術。聽說東城成為藝術測評實驗區,謝先生第一反應就是支持。
“我當初給孩子報班學美術就是為了讓他能有一樣除了學習以外,讓自己一個人待著也有樂趣的事兒。”謝先生認為今后學校一定會在藝術素養方面下工夫,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熏陶。
不過,也有家長擔憂,初衷是好的,但會在具體的操作上“變味兒”,成為孩子的另一項學習負擔。對此,海淀區教委主任陸云泉認為,首先家長不要將藝術素質教育與藝術技能培養混為一談。他說,藝術素質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藝術素質測評的初衷也在于此,因此不存在增加孩子學習負擔這一說法。
學校:藝術教育應“輕技能、重素養”
走進東城區天壇東里小學的校門,“傳承翰墨文化,奠定做人基石”的大字便映入眼簾。學校從1992年以來便以寫字教育引領學生,是一所以書法教育為特色的學校。三年前,該校更是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列為“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
走在校園里,沒有一處不散發著墨香。教學樓的影壁上繪著文房四寶,校歌里寫著“捧一朵墨花,四海飄香”,教學樓走廊里的展板,以“國韻悠揚”為主題為學生傳播國學文化。
每周二下午3點30分到4點50分,是學校“書法日”時間。所有的學生都研好磨,執筆寫字。四年級的宋佳音說,自己從一年級入學就開始寫毛筆字,只見她寫的歐體筋骨秀麗,頗有風范。
天壇東里小學教學主任沈斌說,學校一直秉承“書法育人”的理念,這個學期請來中國書協的12個老師在書法日為孩子們授課。沈斌認為,藝術素質測評對學校的孩子來說,并不算是額外負擔,因為在平時的學習中,孩子一直浸潤著藝術的熏陶。
作為試點區內的燈市口小學,目前,學校正在籌備金帆話劇團。除了在校內的藝術課程,學校還準備把孩子帶出校園,國家話劇院出品的《戰馬》戲劇體驗課今后也有望與燈小師生見面。
該校藝術中心主任李嘉認為,藝術素養教育不在于傳授藝術技能,而是著重培養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素質,最終提高學生的生存質量和發展水平。因此,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要從校外技能培訓回歸到課堂,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和藝術節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這種回歸教育本源的藝術素養提升,才能讓孩子的校園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解讀美術新聞、更多獨家分析,盡在美考網微信(www_mkao_cn) ,掃描二維碼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