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各地會舉辦不同規模的高招咨詢會。
高招咨詢會上,應該重點問哪些問題?有哪些咨詢誤區?
小編整理了相關信息,藝考生和家長快看過來!
家長考生關注:高招會上這些問題要重點問
問題1:讀完招生章程,但仍有不清楚的問題怎么辦?
建議圍繞招生簡章中涉及高考成績的幾個方面重點咨詢。
如有些高校在招生章程中規定,在投檔成績相同或接近或總分相當時,優先錄取相關科目成績好的?
什么是投檔成績接近?什么是總分相當?這些問題可以咨詢。
問題2:想報考的相關專業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專業方向是什么?
許多高校所開設的專業名稱雖然相同,但專業培養方向卻有較大的不同。
不少考生和家長往往只看哪個專業名字新潮、前衛、好聽,而對專業的內涵卻很少了解。
可以詳細咨詢了解專業的內涵,知道這個專業是研究什么的,學些什么課程,將來在哪些領域就業,就業率如何,未來的社會需求怎么樣,以及這個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水平,是否具有碩士點和博士點,有哪些名師等。
問題3:相關的招生錄取政策怎樣?
對于各地的各科類錄取批次的劃分,投檔、錄取所遵循的原則以及志愿填報的規則等必須掌握。
高校每年的招生政策都會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會發布,考生和家長要高度重視,對相關院校招生章程中的錄取規則等核心問題尤其要讀懂、弄通。
問題4:該專業對學生有沒有除高考分數外的其他限制?
有些軍校、航空類院校對性別、身高、身體素質和視力有特殊要求;有些專業對單科成績有特殊要求,因此要詢問到位。
問題5:哪些專業幾年內曾經一貫性地降分?
如果在填報志愿時,選擇填報這類“冷門”,能大大增加錄取機會。
問題6:調換專業的政策是如何規定的?
這個問題指的是入校后調換專業方面的政策。進入大學后,如果專業選擇方面不如意,可以通過調換專業圓夢,但高校多要求達到一定分數或滿足某種條件方可申請。
咨詢誤區:逛高招會“五忌”
一忌缺乏自身定位
在參會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在高招咨詢會上,一般參與高校較多,如果家長和考生自身定位不清,隨大流四處“走馬觀花”,很容易半天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卻沒有實際收獲。
比如,對于本科類和高職類的學校,需要關注的重點就完全不同,本科類高校更注重的是培養質量和方式,而高職類高校則要多關注實習和就業機會。
二忌不收集相關信息
在參會前,家長就應開始做準備,去感興趣的高校網站搜集資料,了解該學校概況、歷史沿革、師資狀況和學術水平、院系設置情況、專業課程及本科生培養方案、畢業生去向等基礎性資料。
高校的招生網上一般都有過去幾年的分省分專業錄取信息,據此可以知道該校往年在所處的省份投放了哪些專業計劃、錄取分數線分別是多少,及早地做到心中有數。
另外,在當年的《招生章程》審核發布后,可以重點關注其中的“錄取規則”部分,這是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也是進行志愿決策的重要依據。
清楚了以上內容,再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初步確定專業方向,就能夠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參加咨詢活動了。
三忌問題過于基礎
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好不容易獲得了寶貴的提問機會后,咨詢的問題卻毫無價值,這令相關的專業咨詢人員感到很無奈。
舉例來說,很多家長會問這樣的問題:“你們學校是211院校嗎?”“貴校去年的提檔線是多少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都學什么課程?”等。
其實這類問題家長自己完全可以提前了解。
此外,一些讓人無法回答的問題也不應問,諸如:“你們學校什么專業好?”“我的孩子要是輔修雙學位的話,您估計需要多大把握才能學下來?”“這個專業畢業后肯定能找到工作吧?”等。
由此來看,家長功課如此準備不足,自然使參加高招咨詢活動大打折扣。
四忌家長大包大攬
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高考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
高校招生咨詢活動開始后,如果有可能的話,藝考生最好親歷現場與專業人士進行交流互動。
從歷年情況看,填報志愿的事情多數都由父母代勞,高招咨詢會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焦急和忙碌著的基本都是家長。
但是,做父母的所想所問,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孩子,況且未來要去高校求學的是考生本人,倘若什么都不了解,如何能知道自己未來到底要的是什么呢?
五忌動“口”不動“手”
高招咨詢會,雖說是以咨詢為主,但別空著手去,帶上筆和紙張等必要的記錄工具,另外帶上點零錢,遇到非常有價值的招生宣傳資料時可以方便購買,但也不要看見什么資料都收入囊中,因為很多信息在相關高校的網站以及當地教育考試院網站上都能夠獲得。
在現場多拍照、多錄音,這樣逛會回來,還有機會反復看、反復聽。
如果藝術生和家長想獲取自己感興趣院校的更多信息,如歷年錄取分數線、招生簡章、專業計劃等可以點擊“閱讀原文”了解。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您及時與我們聯系(QQ772457960),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