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畫畫的時候要多動腦子,多思考,那么畫色彩時應該思考些什么呢?
一、完整的構圖
水粉畫靜物的構圖是通過運用構圖法則,采用取舍、刪略、加強、減弱和移位等組織手段,組構一個生動有序的畫面,在畫面中構成物體形象的過程.處理好物象在畫面中的大小、位置和空間關系,組構成一個生動有序的畫面。
在均衡的基礎上求變化 ;空間和物體要有取舍;充分考慮到畫面上下、左右及縱深的空間布局,運用點線面、透視、穿插和疏密等方法使各物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前后主次須分明。 把寫生對象較好地安排在畫面上,使得靜物在主體突出、位置適當、主次分明。
因此我們在下筆之前應認真分析、觀察該組靜物的特點,如形式感,即從外形上看有構成三角形、方形或者圓形等組合。
忌:三個或多個物體安排在同一直線上;體積較大時物體在畫面的中心點上。在構圖畫面對象時,應有所突破。
高考水粉色彩靜物在組合時,原則上不能隨意增減物品數量和改變物體之間的大小比例,當然,在不破壞常識習慣的情況下,對有些物體所在畫面的位置,還是可以做適當變動和調整的,在靜物構圖中,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體,取得較好的畫面效果,在黑白布局上我們可試著采用亮色包圍暗色,或者暗色包圍亮色,或者把黑與白的對比集中在畫面中心位置,用灰色調包圍主體的構圖形式。
二、色彩關系
色彩關系是歷年色彩卷子評分的重中之重,它包括明度關系、冷暖關系、純灰關系、環境色關系、固有色關系,是考生最薄弱的環節。那么,如何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呢?考生在考前的訓練中應多注意一些色彩的搭配。
例1,同類色,同類色對比的畫面往往比較協調,但考生要注意拉開黑白灰距離,使畫面更有生氣,如:土紅色的陶罐與赭石色的背景等,它可以用深色包圍亮色,也可用亮色包圍深色。
例2,互補色或冷暖色搭配,如用藍色包圍橙色或用橙色包圍藍色,這種對比要注意在面積上拉開距離,也可以考慮把一方演化為同類色的組合,例如,橙色與群青搭配,可以把群青演化為湖藍、灰綠等,或者把橙色演化為土黃、橘黃、土紅等。
例3,互補色交錯,如梵高的《小菊》主體本身就包含著暖色,互補色的交錯,這種色塊搭配往往要求在背景上與之相互呼應,使畫面達到一定的均衡,如《小菊》桌面上的黃色與上部背景的藍色就起到了上下呼應的作用。
靜物色彩關系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在色彩寫生中,考生應牢牢抓住主體物與背景兩大色調的對比關系,但考生常常對色彩的關系缺少正確理解??忌诳荚囘^程中,要關注發現物體之間色彩的相互影響,物體之間色彩的影響多指是一個物體的亮部對另一個物體暗部的影響。要懂得顏色擴散和接受的強弱主要取決于物體的質感。如光滑、堅硬之物接受力強,質地粗糙的物體接受反射影響則弱。
靜物寫生中對室內的色光變化的特點要有所認識。門窗外的散射光一般反映為天空的藍色,或者灰色,基本上傾向于冷色,因而室內寫生時,光源的色調一般為冷色,而室內環境的色調,相對來說都比較暖。物體受光后,受光部應帶上光源的冷色調,暗部的色調較暖,形成明顯的明暗冷暖對比,暗部的反光除了應比明部暖以外,還應帶上對應的環境色的因素,投影也比較暖。
高光的顏色比較接近光源色調,物體表面反射越高,光源色調傾向越明顯,物體受光時除冷暖對比外,還有補色對比的作用,所以暗部色彩特別是明暗交界線或投影邊緣,都可能帶上受光部色彩的補色的感覺。當然前提都應包含固有色的因素。
把顏色備齊然后在紙上嘗試任意兩種或三種顏色相調和所產生的變化,從而熟悉顏色。然后再嘗試著去調書上某個水果或者某個罐子的顏色。注意要調某一塊顏色時,首先分析用哪幾種顏色有可能調出這塊顏色。
三、調顏色思路
其實想調一塊漂亮的灰顏色或高級灰顏色方法很多,調顏色還是要考自己的色彩感覺和平常畫畫的積累。如果要靠去背顏色組合來調出好看的顏色太難了也太悲哀了...腦子中裝的不應該全是哪塊顏色+哪塊顏色=哪塊顏色。
而是要做到看到一塊顏色憑感覺從顏色盒中找幾種顏色然后直接能調的很漂亮,可能每次調出來的方法都不一樣。 水粉調顏色不需要調太勻,不能像攪拌機一樣兩塊顏色拼命地攪,可以稍微生一點,哪怕最后畫到紙上會帶點生顏色都不要緊。
畫水粉調色時用的顏色種類太多顏色容易臟掉。注意用色的比例。當你能比較準確的吧書上的任何一塊顏色調出來時,那接下來就可以臨摹整張的水粉靜物畫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