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色彩設計首先是一門科學,同時又是一門實用藝術。既然是科學,就有其規律可循;既然是實用藝術,就應符合審美性和功能性要求。
而我國高校藝術類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通常不屑一顧,如何引起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們認識到這一階段學習的重要性,十分關鍵。
我國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具有初步的繪畫基礎和色彩常識,但對色彩的認識還不夠系統和全面。針對這種情況,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的色彩設計教育,可以首先進行色彩常識、色彩理論學說、世界各國對色彩研究狀況、色彩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探討與介紹,讓學生們對色彩有一個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刻的認識,為設計教育打好色彩理論研究基礎。在教學中,除了介紹色彩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論,還應介紹科學家和色彩學家的研究方法與科學精神,啟發同學們對色彩研究的興趣與思考,主動尋找色彩變化的規律,達到對色彩客觀認識的教學效果。
例如:關于色彩的由來,提出為什么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說”,而不是六色(光的三原色及其三間色,恰好是六色。)?“七色說”與中國“五色說”(玄、白、赤、黃、青)的依據是什么?怎樣認識和看待它們?光經過三棱鏡分解的明明是帶狀線性排列的光譜,為何會出現閉合的色相環的奇妙現象?色光的三原色與顏料的三原色混色巧合現象(光的三原色朱紅、翠綠、藍紫,其三間色曙紅、檸檬黃、湖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紅、黃、藍,它們是顏料的三原色,而顏料的三原色其間色恰好與光的三原色巧合)。
這樣,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高校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教師啟發和鼓勵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在課堂上熱烈地參與討論,既引發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又體現了“人文觀”的教學氛圍。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任何動人的藝術杰作,無不來源于生活,高等色彩藝術教育尤其如此。
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觀察色彩,獲得體驗,培養情感,陶冶情操,從而發現和捕捉生命的色彩,設計出新的配色,使設計作品即能滿足人的需求,又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中的情感和樂趣,產生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沖動。
作為設計工作者應培養對自然和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從自然中汲取營養,因為再優秀的色彩設計也比不過自然的配色經得起歷史與環境的考驗,例如:熱帶魚的條紋、花蝴蝶的翅膀、禽鳥的羽毛、鮮花的配色、動物的保護色等,無不顯示出大自然的神奇與造化。然而,臨摹這些色彩并不是目的,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對他們的色彩成份與比例進行研究,重新排列,嘗試新的色彩組合,觀察會產生怎樣不同的色彩效果。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不僅可以體悟“天人和一”的境界。而且,同學們一起出去采風,在共享自然的快樂時光的同時,還會促進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團結協作,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有利對學生人文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