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繪畫又一次受到國內美術界的關注。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使中國畫家很難走進現代繪畫大師的心靈深處,面對布拉克的作品,往往膛目結舌,或默默無語。布拉克的藝術展覽再度引發當代畫家的熱烈討論和深思。以后,西方現代繪畫傳入中國,對當代美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代畫家紛紛探究現代繪畫的奧妙并汲取其中的養分。但直到今天,盡管畫面語言嫻熟、形式多樣,卻仍然顯得單薄而乏味,當代畫家似乎并未完全理解現代繪畫的藝術精髓。
建國后一段時間,美術作品的主流風格——現實主義繪畫,使畫家在接受現實主義繪畫方法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現實主義繪畫的思維模式。用這種思維模式去解讀現代繪畫作品,可能出現文不對題的現象。對著現代繪畫的經典作品,歸納畫面中的色彩搭配和構成規律,這種研究方式看起來十分科學,實質上往往只能得其表,而無法深入其內核。
學習現代繪畫經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當代人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審美經驗去解讀現代繪畫大師既成作品的表象特征,即總結歸納畫面形態的構成規律,然后進行模仿式學習;另一種是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閱讀大師的經典作品,盡量去接近或還原大師原本的創作意圖和創作方法,然后通過研究隱藏在創作過程中的繪畫方法論進行體驗式學習。
兩種學習方式的目標指向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隱藏在作品背后的繪畫方法論和作品的畫面形態,就好比沙漠里的“行走”和行走后留下的“腳印”。一種學習方式就是分析“腳印”的深淺、形狀,發現其中的規律和特征,然后模仿出一串與“腳印”十分相像的痕跡。另一種學習方式是沿著“腳印”去發現行走的人沿途所看到的那片獨特的風景。如果僅僅通過分析大師作品的畫面形態進行學習,那么只能看到大師“行走”后留下的那串“腳印”,而看不到大師沿途所看到的“風景”。
那到底是一片怎樣的“風景”呢?
現代繪畫重要的是改變了觀看的方式,忽略了對象的客觀真實性,而注重視覺信息之間的聯系性。畫家的眼神始終游離于對象那些散亂的各個細節之間,然后從紛繁無序的散亂細節中,梳理出此時此刻獨有的色與色之間的次序與變化,形與形之間的節奏與韻律。此時,畫家眼中的每一塊色彩、每一個形體都已經超越了對象的客觀性,而成為某一組色彩或形體次序關系中的一個節點。這種獨一無二的次序與變化、節奏與韻律就是現代繪畫大師所看到的那片獨特的“風景”,它不代表一種永恒的規律,而僅僅屬于某大師眼里的此時此景。
如果,當代畫家從現代繪畫這種次序與變化、節奏與韻律中歸納出所謂的永恒的構成規律,然后在畫室里依據這種永恒規律進行脫離客觀現實的閉門造車,那么,出來的作品僅僅是一種模仿大師的表面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