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曉霞 (上海市紫竹園中學)
內容摘要:色彩教學是高中美術專業學校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現如今很多美術特色高中招收的新生中,有一大批美術零基礎的學生,因此如何提高色彩教學的效益就顯得尤為迫切。我所任教的學校就是一所美術特色完中,高一新生入學時90%以上學生美術基礎為零,學生既要學習美術,又要學習普通高中的文化知識,因此,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注重教學實效成為我教學實踐的關鍵所在。本文研究的是提高色彩教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如規范的小色稿訓練能培養學生整體觀察整體表現的能力;風景寫生中的大師作品色彩移植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靜物擺放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有效實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色彩基礎并且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視覺藝術思維能力,為今后在視覺藝術領域再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色彩 零基礎 有效教學
哥德曼和伯內特在《約翰尼需要閱讀》一書中敦促教師在常規的人文學科中給視覺語言的學習留點空間,因為“沒有這樣的訓練,學生從學校獲得的將越來越少,逐漸成為無用的公民。他們被電影、電視這些無頭腦的、使人入迷的東西洗腦、操縱、促動。但是,有了這樣的訓練,學生才會從正常的學校教育經驗中獲得更多,而不是成為輸送帶上被動的乘客。”因此在探索色彩有效教學的同時筆者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及視覺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除卻帶有一定功利性的應付考試之外,帶給學生終生受用的以后能進行繼續學習的本領。色彩零基礎的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上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如白紙般的學生身上進行視覺藝術能力的有效教學的研究,為學生以后長遠的藝術之路打下堅實寬大如金字塔底座般的基礎,作為美術專業教師責無旁貸。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學科學化運動,主要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本文所講的如何進行零基礎色彩的有效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應付考試,而是把色彩基礎知識的核心要點通過簡明清晰的講解和切實有效的訓練進行有效教學。使學生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色彩基礎知識和表現方法,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通過寫生訓練培養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為學生在今后藝術領域的再學習打好基礎。
一、小色稿訓練是有效教學中最優化教學策略的實施
有效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落實和達成的過程中,選擇怎樣的教學策略非常重要。在色彩學習中,色調是表現畫面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色彩繪畫中的難點所在,而對于初學水粉的學生而言,往往只能看到顏色看不到色調。在此環節中,筆者采用小色稿訓練的教學策略,用小色稿的方式去練習,一可以節約時間;二迫使學生抓住對景物最初的瞬間感覺;三要求學生用大筆作畫,概括整體地畫出大的色彩關系。總而言之,小色稿訓練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色調的統一處理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小色稿訓練具體實施:
1.學會色調的觀察方法——整體觀察法,即瞇起雙眼,對整組靜物上下左右前后整體看,減弱形體,以色塊為主,尋找色塊的聯系和區別。教師課前用Photoshop軟件處理靜物照片,模擬以上兩種色調觀察法及看到的效果,清晰直觀。如圖:
2.引導學生找尋把握色調的幾個關鍵點。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同類色調和時,用色輪+大師作品+本校學生作業三位一體進行闡明。
同理,在講對比色調、光源色調以及大調和小對比時,也是采用相同的教學手段。
3.畫小色稿。學生學會了“看”即整體地看之后,就要學會“畫”——畫小色稿。舍棄細節,注重色塊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用大筆作畫是畫小色稿的三個原則。小色稿與長期的色彩習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側重點有所區別。長期色彩習作追求畫面的完整性,從素描關系到色彩關系,畫面呈現出一種井然有序的層次,而小色稿只是把精力集中在色彩的統一性和大關系的完整性上。
小色稿訓練前后作業對比:以下是某高二學生小色稿訓練前后的靜物小色稿作業對比。
靜物小色稿練習
從學生小色稿訓練前后的作業對比可以看到,通過小色稿訓練有效地達到了以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色彩觀察方法,提高畫面色彩的組織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概括畫面,整體地處理大關系、大色塊、大色調的基本技能。從學生的課堂作業反饋來看,85%左右的同學達到了教學目標,因每人個體差異,即使當堂作業上不盡人意的學生,通過再交流,基本掌握了色調的觀察方法和理解了色調的組織規律。
二、色彩風景教學促進了有效教學之學生的發展
有效教學的提出有明顯的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烙印。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當代教育思想的影響,有效教學在主張教學效益的同時,關注人格形成、生命關照等在教學中的意義。所以筆者把有效教學理解為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學。這里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由于現行的美術高考專業考試色彩部分大多考靜物和人物,極少涉及風景題材,因此很多美術學校和美術培訓機構在教學過程中只追求升學目標,缺乏培養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長遠目標,忽視了風景寫生。有別于室內靜物寫生的穩定光線,風景處于外光中,日光移動,一日之內,從早到晚,色彩變化很大,這對于鍛煉學生色彩的敏感性、寫生技巧及作畫激情十分有益,而在藝術上的取舍、提煉、概括,以及有所感悟之后當機立斷的表達能力和美感培養方面,更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空間和機會。因此風景寫生歷來是我校色彩的必修課之一。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體現了色彩風景教學是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
控制風景色彩畫面感受之色彩移植訓練有效促進了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發展。
傳統色彩理論對畫面的指導作用主要還是如何還原客觀物象,但在現代繪畫大師的作品中,這種理論已被打破,藝術家們色彩的強與弱應根椐畫面的需要來分配。風景色彩更要求學生具有對色彩的敏銳感受力和對色彩的主觀表現力。
好的畫面要求作畫者必須有敏銳的色彩感受和分辨能力,從生理因素上看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天賦成分。但是,專業的色彩基礎訓練本身就是一項后天的實踐鍛煉,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
具體實施:
1.從印象派入手,臨摹學習研究光色的變化。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干草垛》系列和《魯昂大教堂》系列是很好的臨摹范本。
2.在已臨摹好的作品上選取顏色并進行歸納,在新的畫面上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一幅新的作品。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總結,多看(大師)、多想(構圖色調)、多動手(有針對性)、多積累(反思總結)。
通過色彩移植訓練學生深入體會了大師作品的精髓,并且通過新畫面表達了色彩的主觀感受,拓展了藝術思維能力的訓練,為學生在今后藝術領域的再學習作好準備。
3.風景寫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良好教育契機。在野外寫生中,用激勵賞識法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在面臨專業學習的低谷時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在艱苦條件中鍛煉學生百折不撓的毅力;通過集體生活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與人合作;近距離接觸鄉村生活,去學習關愛他人等,這些優良品質和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培養,在有效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引導學生參與靜物擺放體現有效教學的學生主體地位
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認為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學生的學習為出發點進行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活動起來,去探究知識,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發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霍林姆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色彩靜物寫生之前的靜物擺放,完全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擺放即將要畫的靜物,既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物體的高低形狀對比變化、物體間的色彩搭配和黑白灰關系的設置,還能鍛煉他們色彩搭配能力以及對整個畫面節奏感的控制能力。如教師故意把廚房類、水果類、學習用品類等不同主題的靜物雜亂地混在一起,請學生自己挑選自己擺放,當然,在這一環節的實施時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引導學生自主組合靜物之前,教師必須借助大師的靜物作品和優秀的靜物色彩范畫講解分析色彩組合的和諧美原則。
學生在進行靜物擺放這一環節時,整個狀態往往是非常興奮的,他們完全投入到了對于靜物組合色彩和諧美的思考中,最后擺放出來的靜物也是他們靜物寫生練習的主題,對于實際繪畫要考慮的諸多因素,學生已經在擺放靜物的過程中有所了解。這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高了靜物色彩繪畫教學的有效性。
四、結語
有效的色彩教學除了傳授色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對于培養學生的視覺藝術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培養學生,并不僅僅是為了把他們送入大學,還要為他們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色彩有效教學的研究對于零基礎的學生提高色彩學習效率至關重要,色彩小色稿的訓練除了使學生養成整體觀察和整體作畫的習慣外,還對色調的整體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色彩風景寫生中控制風景色彩畫面感受之色彩移植訓練有效促進了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主動參與到色彩靜物的擺放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有效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色彩有效教學的研究之路還很長,我們還要結合學生的時代發展特點,將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