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美術教學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當前美術高考必考科目,經歷了20余年的美術專業教學,積累了一些色彩教學經驗與體會,筆者認為,色彩初學宜“三多三少”。
●多立規矩,少講知識,以培養興趣、規范行為為主
學生學習之初,許多老師把技藝放在首位,不厭其煩地給初學者講色彩知識,狠不得一古腦將知識都“灌輸”給學生,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教師要背教材,更要“背”學生。老師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首先訂立規矩,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他們“學畫需先學做人”。在色彩繪畫工具的準備上,購買顏料的種類、數量,調色盤里顏色要按照冷暖及明度順序排列,備三角架、小水桶乃至吸濕布等,都要一一檢查落實。
其次,教師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通過電教手段欣賞美術史上不同時代大師們的作品,看一些考上美院的師哥師姐們的習作,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與創造性表現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上欣賞課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為主,不宜引導學生追求所謂繪畫的風格。否則只能是拔苗助長,有害學生。
●多動手,少動口,以短期作業、雙邊活動為主
實踐出真知。對于初學者,老師要多動手示范??蓽蕚湟粡埓笠稽c的紙,讓所有同學都能看到,老師在示范過程中要邊畫邊講。我基本上用10分鐘鉛筆構圖定位置,15分鐘彩筆起輪廓定彩稿,20分鐘鋪大色塊,至此,深入刻畫可進行一個小局部,亦可視現場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全部完成。理論講授側重于對色彩繪畫步驟,及一般程序進行簡要地敘述。給學生一個初步直觀的印象,使之自己悟出畫理。
實施“體驗性教學”是色彩教學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一階段學生以短期作業,并掌握方法步驟為主要目標。具體做法是:臨摩為主,可以三課時畫一張畫,要求宜快不宜慢、宜大筆不宜小筆、先粗后細、先放后收。在學生繪畫作業的過程中,老師要多動手,多給學生改畫,少講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繪畫個性與表現能力。要放手讓學生敢畫、快畫、大筆畫,當進展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再根據習作因勢利導,指明正誤,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反復實踐中不斷強化自己的繪畫意識及方法步驟。
●多重點,少空泛,以循序漸進,重點突破為主
專業教學與文化課教學一樣,要有教學目標、大綱、進度安排、重難點等,但也有不同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分寸,進度可視學生學習掌握情況適度靈活一些。我一般先安排兩周臨摹課,待學生對色彩方法步驟有了初步感知后,再進行寫生。寫生靜物選擇方面:形體上由簡單至復雜,種類上由陶罐、瓜果至金屬、蔬菜等。還可根據需要有計劃地穿插一些室外寫生。
在靜物的擺放上盡可能一張作業以擺三四組為好,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例如有一次在擺放靜物時,我借了許多靜物,放在畫室的中間,組成了一個中間高、四周低的環方形,上面放一組比較簡單的物品,四周再放幾組靜物,滿足學生能在不同的角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度來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效果也很好。每個單元應重點解決一到兩個問題。初學階段以掌握方法步驟為重點,而不要過多強調其他要素。
實施有效教學,就是要關注教學效益。教師不能只跟著感覺走,視專業課的適度靈活為隨意為之,也不能簡單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而要看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共享共進的過程,不能僅將知識、技能作為“絕對真理”強加給學生,教師必須在互動中,逐步完善一個有理論、有實踐的美術教學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