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成都依然春寒料峭,一年一度的“藝考”卻已開始升溫。“現在僅四川就有三萬多人報名,人數比去年大幅增長。”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一位剛從浙江招生回來的老師向記者大發感慨;與此同時,省外各大藝術院校也已開始“搶灘”四川,在成都設立考試報名點,前往咨詢報名的考生、家長同樣絡繹不絕。
藝考熱的持續升溫,已成為近年來最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之一。一撥又一撥的學子為“藝術”二字擠破了頭,似乎有理由讓人為藝術教育的“成功”鼓掌,然而,藝考真的熱了藝術教育嗎?
“高考是橫亙在眼前的現實難題”。一位家長一語道破支持女兒藝考的初衷———文化分要求低,是高考捷徑。如此分不夠,“藝”來湊,還催生了一些畸形社會現象。一些中學因受升學率的壓力,開始采取“特殊”措施,將大批文化課成績差或偏科的學生安排進入同年級的“特長生班”,“藝術”在這里竟然變得有點“收容”的味道了。
不僅如此,空前熱鬧的娛樂資訊、蓬勃興起的各類選秀節目、明星一夜成名的示范效應也讓藝考成為眾多青少年理想中的“成功之門”。在這股熱浪中,各種打著速成旗號的藝考班應運而生,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找一條成名的“錢途”。
此外,隨著藝考報名人數的劇增,院校廣擴招生之門,使本來就不寬余的教育資源變得更加緊張,在這種背景下,藝術教育質量是否能夠保證,令人擔憂。
記者不由得想起了琴、棋、書、畫不與考試掛鉤的年代,在那時,藝術只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富有情趣。藝術不能量化,除了學習“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用心感悟,只有“技、藝合一”,“當藝術跟生活密不可分,跟每一個人相關聯的時候,才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藝術氛圍,在這種氛圍下,才會有出現藝術大師的希望”(著名演員濮存昕語)。所以,擺脫功利主義的糾纏,營造一種熱愛藝術的社會風氣,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才是藝術教育的正途。(記者: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