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07年高考越來越近了。昨天上午,應杭州師范大學的邀請,省內外百所重高校長聚到了一起,他們此次師大之行,不僅是參觀校園,更重要的是他們渴望與大學教育作一對接,讓今后自己的學生能走過高考,更適應大學的自主式學習。昨天的論壇上,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林正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每年總有一些大學新生無法適應大學的自主式學習和生活,其中不乏一些中學的優秀生。對此,引發了不少中學校長的熱議。
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各重高校長對本校學生的臨考各有安排。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馬里松的判斷是,學生最焦慮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模擬考已進行完畢,大致能考什么成績學生已經心中有數;復習時間已所剩無幾,可很多問題可能還不懂;學生會發現自己提高成績的空間已經不大了,所以會出現焦慮的情緒。此時,校長們為各自的學生做出了不同的安排。
放假半月
——杭二中校長葉翠微顯然很信任自己的學生。他說5月22日二中已舉行了盛大的畢業典禮,將自己的學生送出了校門,“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一些空間。”
少上課,多自修
——不“放手”的校長也不少。浙大附中校長尚可、杭七中校長樓平、臺州杜橋中學校長金崇東等的臨考對策都是“少作業、多自修,保持適度緊張的臨考狀態。”尚可選擇在考前一周才放假,而樓平則把日期定在考前三天。“現在浙大附中的高三學生都是上午上課,下午自修,老師布置的作業已經很少了。”尚可說,“高考畢竟是要求學生高速、準確地完成答題過程,所以我覺得不能完全放松。這就像運動員要上場前得持續訓練,保持臨場狀態。”
保持常態
——上虞春暉中學遠離鬧市區,校長李培明做了一個與大多數杭州學校不同的選擇:“保持常態”,即所有學生如平時讀書一樣得住校、學習、運動,不得隨意離校。他的“理論”是“家里條件雖好,但家長對學生的過分關愛可能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臨考前環境的突然改變反而會打亂節奏,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
蕭山中學的校長夏國良說了一句大實話:“其實學生的復習已經是一種重復勞動、無效勞動,該說的平時早就說了。現在復習的最大意義不是多學點東西,而是學生求個心安。現在就看學生怎么考了。”他不奢望學生能做出所有的難題,“只要每門課能拿到平時成績的8折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