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考生就該進行文理科第一批、藝術和體育類本科、高職單考單招的志愿填報了。理想的高考成績固然重要,恰當地填報志愿同樣至關重要。
今年是浙江省實行新課改后的第二年高考。招生錄取時,按高考總分與當年的招生計劃數分批劃定分數線,即在上一批錄取結束后,再劃定下一批分數線。因此,考生填報志愿也分類分批進行。這種新的志愿填報方式,考生應該怎樣應對呢?臺州市高等學校招生辦副主任李雪梅就如何填報高考志愿給考生和家長支了幾招,供大家參考。
眼觀六路,院校、專業信息多搜集
在高考志愿填報前,考生要掌握全面、準確的信息,這是選擇填報志愿的基礎。所謂“全面”,就是搜集的面要廣,信息量要大;所謂“準確”,就是指搜集的信息要準確無誤,最好來自招生考試機構和院校的官方渠道。實踐證明,掌握信息全面而準確的考生,在志愿填報中往往擁有很大的主動權,在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定位就會比較準確。相反,掌握信息少而偏頗的考生,在志愿填報上往往表現被動,最后可能出現因盲目高攀而落榜,或“高分低就”而失意的情況。
那么,如何掌握全面而準確的信息呢?通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度關注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10年招生信息(網址:www.zjzs.net)。(今年,浙江省高考報名人數逾32.81萬,其中普高招生報考人數為30.08萬人,比去年減少2萬余人;高職單考單招報考人數2.73萬人,比去年增加2917人。)
(二)根據自己所報考的類別,認真收集相關院校的具體招生政策:一是參考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所編發的招生計劃書上的院校信息;二是通過登陸各院校的校園網來了解招生信息;三是對自己心儀的院校進行實地考察;四是通過咨詢會、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了解。
(三)在了解“共性”的同時,尤其要了解相關院校的“個性”,即院校各自的錄取規則。如招生院校對專業是否有相應學科的會考等要求;對高考單科成績、身體條件、性別等是否有要求或限制;對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是否實行“專業級差”等。
一本首選學校,二本首選專業
從這幾年錄取的實際情況看,考生能夠實現“喜歡的學校+喜歡的專業”的并不是很多,許多考生填報志愿時往往陷入“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矛盾中。
那么,學校與專業,怎么選擇呢?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批次的院校應該有不同的選擇。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績有可能上本科一批名牌大學的,我認為應該先選學校;如果高考成績只能上二批本科院校或高職高專批次的院校,則應該考慮先選專業。為什么本科一批名牌大學要先選學校呢?本科一批名牌大學的綜合辦學實力相對比較強,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本科二批及以下批次的院校,每個批次的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基本相當,其差別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和專業特色方面。從畢業生就業角度講,目前我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一批院校僅占10%左右,本科二批及以下院校占90%左右。就業壓力主要來自這90%。這90%的畢業生靠什么來參與就業競爭呢?顯然專業是首要的。所以,他們在志愿的選擇中,更多的應該考慮自己的能力、特長,結合就業市場的需求趨勢,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學校專業。
在學校與專業的選擇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院校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生按專業大類錄取入學,用1-2年的時間修讀公共和專業基礎課程,在滿足相關專業前置課程修讀要求的條件下,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規劃,申請確認主修專業。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給學生進校后二次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的機會。考生在志愿填報中,如果對選擇何種專業還拿不定主意,我建議不妨選報按專業大類招生的學校,錄取入學后再進行二次專業選擇。
沖高與保底結合,首先保證拿到大學“入場券”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上線考生落榜的風險,浙江省在高考志愿的填報方式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前幾年考生在高考后,分數及分數線公布后填報志愿;從2007年開始,變傳統的填報志愿方式為“平行志愿”填報方式;2009年又進而實施“分類測試,分批選拔”的招生模式。這一系列的改革,大大降低了考生填報志愿的技術難度和落榜風險。
但是,“降低了風險”不等于“沒有風險”,風險依然存在。一是如果考生對自己的實力定位不準,高考分數夠不上所填院校的投檔線,就無法被投檔;二是現行的錄取體制是投檔數略大于高校招生數,由高校從中擇優錄取。所以總有一些考生檔案雖投了卻因低分或專業選擇不當等原因而被高校退檔,然后與未投檔的考生一起去參加征求志愿的填報。
要完全規避志愿填報風險是很難的。因為志愿是成千上萬考生背靠背填報的,存在一些不可預測性和偶然性。
看名次號比看成績更靠譜
要結合自己的高考成績在全省的名次號對自己準確定位。根據這個名次號,參考前幾年各院校的投檔名次,確定自己大致能進哪些院校。再在這些院校中選擇5所你心儀的學校,以提高投檔錄取機會。
要留有保底志愿
以第一批院校為例,如果自己的總分名次號靠前,接近所選5所高校的招生計劃總數,則5個平行志愿之間一般可不考慮有梯度。假如今年文科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在我省招生計劃數分別為28、260、16、30、25人,總數為359人。如你的總分名次號在400名上下,則這5所同檔次高校可考慮一起填報,一般情況下總會有一所高校檔案會投進去。
對相對高分的考生來說,或A、B、C志愿填同一檔次的學校,E、F志愿則拉開檔次,作為保底志愿;或A、B、C、E、F志愿均拉開檔次,以增加保險系數。如何取舍取決于考生的心理素質。其他考生建議幾個平行志愿之間體現梯度,要有一兩所把握性較大的學校保底,以提高投檔命中率。低分的考生填報時更須慎重。
不要輕易放棄服從調劑
“服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專業服從”。平行志愿專業服從與調劑指是否同意被調劑到所填專業外的任何系科專業,每所院校均設6個專業志愿和專業服從調劑志愿。
二是“院校服從”。“降分征求志愿”設有“院校服從”。“院校服從”指是否自愿被調劑到自己所填院校志愿外的任何院校,考生在填報“降分征求志愿”時,是否選擇了“院校服從”呢?我們建議考生不要輕易放棄“院校服從”,尤其不要放棄“專業服從調劑”。
因為如果選擇了“專業服從調劑”,就會大大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也有可能被錄取到你不十分滿意的專業;如果填寫“不服從”就意味著學校只考慮你所填報的專業,在所報專業不能滿足需要時,將作退檔處理。因此,考生一定要謹慎決定“是否服從專業調劑”。
沒有永遠的“熱門”、“冷門”專業
考生和家長選擇專業,普遍存在跟風現象,社會上流行什么專業,他們就選擇什么專業。要知道,所謂的“熱門”與“冷門”是相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變化,沒有永遠的“熱”,也沒有永遠的“冷”。而學習是一個周期性比較長的過程,今天的“熱門”專業到了畢業時也許成為“冷門”專業。所以,考生和家長不能片面地追求“熱門”專業。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同時,為了降低風險,“熱門”與“冷門”兩者兼顧,在專業志愿中形成一個合理的梯度。
發達地區與其他地區高校搭配填報
所謂處理好地域關系,主要有兩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京、津、蘇、滬、廣與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關系。京、津、蘇、滬、廣地區經濟相對發達,高校密集,就學、就業前景較好,歷來是考生們填報志愿的熱點地區。應該看到,這些地區雖然高校密集,招生計劃數量相對較多,但與全國眾多高手競相報考比較,其數量可能就遠遠不夠了。由于考生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每年有大批考生甚至高分考生因此落榜。
考生和家長應該理性分析自己的“實力”,準確判斷自己應該選擇的地區。我們認為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將發達地區的高校與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高校適當搭配,也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落榜風險。
二是處理好本省與外省的關系。應該說,在本省上大學具有許多優勢,如省內院校的招生計劃相對于外省院校要充裕;省內院校離家近,來去方便又節省費用;省內院校生活習慣,氣候條件相對比較適合自己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眾多考生爭相報考本省院校,導致考生之間競爭激烈。為了減少落榜風險,考生和家長要學會“妥協”,與其冒險追求求學環境,不如確保自己拿到大學的“入場券”,將省內院校與省外院校特別是比較偏遠地區的院校適當搭配,以減少落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