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曾被很多考生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大批的考生,為了遙不可及的“明星夢”年復一年地走在藝考的路上。但這條路從去年起開始出現“黯淡”勢頭——作為全國最大的藝考省,山東省2010年報名總人數繼續減少,部分藝術類考生報名降幅達四成。在經歷十多年的藝考熱潮之后,考生數量上的減少意味著藝考的理性回歸。這其實是一種必然。
以山東為例,藝考的本科錄取率早已低于普通文理的本科錄取率。“拐點”出現在2006年,當年藝考本科錄取率為24.6%,低于全省普通高考本科25.9%的錄取率。其中,取得“專業合格證”的考生占82.4%,但這里面只有40%的學生能上大學。“藝術捷徑”越來越窄,這是導致學生和家長由狂熱變理智的直接原因。
其次,各高校藝術專業學習成本普遍較高,過重的經濟負擔讓許多家長“不支持”。再加上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考生和家長有了比較冷靜的思考。
另外,全國各省實行的美術專業統考,20%的淘汰率,使半路出家、臨時抱佛腳學美術的學生望而卻步,美術考生大量減少。
在藝考持續降溫的態勢中,美術統考值得“認識”。統考比校考更具優勢——校考是相對松散的,統考則由各省考試院統一組織,統一時間、統一試題、統一閱卷,更規范、更具有權威性。學生拿到專業合格證感覺有分量,家長感到放心。統考使校考學校的生源數量得到控制,減輕了高校組織考試的壓力;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有利于陽光工程的實施,更好地體現了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
需要闡明的是,對美術考生來講,不能完全用省統考的成績來判斷自己的美術水平——省統考注重基礎,而校考則注重突出學校特色。除了統考成績外,考生還應分析自己的專業特點以及文化課成績,綜合判斷自己的水平后,再決定參加哪些高校的校考。
比較而言,近兩年“藝術文化類”考生數量有點“虛高”。從2007年開始藝考根據專業分為美術、音樂、藝術文化和其他四個專業方向,其中藝術文化方向對學生的藝術功底要求不高,這讓不少“半路出家”的考生找到了目標。有專家擔心,目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率遠低于普通高校畢業生,而藝術文化類是新興專業,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沒有配備到位,就業市場也還沒有培育成型,盲目扎堆報考可能加劇就業難。像近幾年藝術文化管理報名人數不斷增加,將會大大抬高這類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增加錄取的難度,使“捷徑”出現擁堵。
那么,該如何看清“冷熱交替”的藝考呢?
近兩年,一些藝術院校紛紛推出新的設計專業以吸引學生。許多新興的、時代性的、功能性的專業橫空出世,像多媒體網頁設計、影視廣告、工藝玩具設計、飾品設計等等。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過程中,藝術院校多開設一些應用型專業,把理論學習和市場需要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種種跡象表明,藝術院校的教育重點向“藝術服務社會”靠攏,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社會的變化以及藝術學院對其作出的積極反應。考生們在報考時也偏好于學科的社會適用性,報考熱情基本上傾向設計類專業。
但萬變不離其宗,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不容忽視。專業考試的本意是對有志于進行專業學習的考生進行專業能力、發展潛力以及基本文化素養的考察,以發掘培養對象。可是,就全國目前美術高考的總體現狀而言,文化課成績占錄取分數權重明顯偏低,導致許多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僅僅將藝術看作升學的“救命稻草”,很少考慮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而從事任何一門專業學習,除了勤奮與努力之外,熱情、興趣與天賦同樣不可或缺。藝術專業的深入學習,需要素質全面、富有個性、充滿朝氣的人才,而不應將選擇專業學習看成單純的追求升學和未來求職的“敲門磚”。
當然,藝術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培訓。多年來,美術高考形成的巨大慣性強化了現行的閱卷評分方式。由于美術專業考試內容、方式及評分標準長期以來幾乎一成不變,逐漸失去了與專業發展時代要求的對應。考試內容與當代視覺藝術的多樣化形成的審美取向之間,尚未形成合理互動的關系。美術高考過分注重技能,降低了對考生形象思維能力與創造性表現能力的考察,弱化了對具有特殊才能人才的關注。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一部分入學時專業成績突出的學生因缺乏個性、缺乏創意而失去持續學習的熱情。相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許多入學時專業技能還不是那么成熟的學生,很快找到了充分發揮自身藝術潛質的空間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很多院校的考題變化較大,趨向對學生能力的測試,在考查學生造型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能力的考查。這提醒著高中學校的藝術專業教學要在抓好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另外,從高校公布的招生原則看,各校對藝術類考生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名牌院校加大了文化課成績的比例,很多院校對外語、語文等科目做了限分要求。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準備藝考的學生必須重視文化學習,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
更多藝術高考信息查詢請訪問:藝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