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頒布的《山東省素質教育推進計劃(2011-2015年)》、《山東省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計劃(2011-2015年)》中,2014年將對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方法進行相應調整;本科與專科(高職)入學分類考試;2011年后入學的高中生不再文理分科;推動省屬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這些新舉措給三年后的山東高考之變一個更為清晰的輪廓。
2014年的高考,值得期待。
本專科分類考試:
減負,還是增負?
“逐步推行本科與專科(高職)入學分類考試,普通本科入學考試繼續執行全國招生政策,統一組織考試,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由我省自定政策,單獨組織考試、錄取……構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適應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礎教育發展的多種考試方式和多元錄取模式相結合的考試招生錄取體系。”
這些明確寫入《山東省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計劃(2011-2015年)》的條款,令人堅信未來幾年間山東高考確實會帶給人意想不到的振奮,其中尤以本專科分類考試惹人關注,而爭議的焦點多停留在究竟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還是增加負擔。
對于高考裂變為兩次的改革,孩子上高一的王先生表示,這會增加考生負擔,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也有教育界人士猜測本專科分類考試可能與浙江省2009年高考分類改革大致相當。當年,浙江省將原先的統一高考分為三類:一類在保持原有“3+X”科目組合的基礎上,增加自選模塊考核內容;二類科目維持原有“3+X”科目組合;三類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語、數、外”三科考試基礎上,增加技術科目測試。而三類測試分別應對重點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等三類院校,考生可以自主選擇,量力而考,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此次山東省本專科分類考試果真與浙江省高考改革如出一轍,很明顯改革的主旨是減負,因為減少考試內容,無疑會給那些與重點大學無緣的考生“松綁”,還他們更多時間與空間,揚其所長。但也有人推測,當下中國教育的傳統觀念,許多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分類考試時會就高不就低,甚至會超出實際水平,這可能會造成分類考試推行不力。從另一方面看,本專科分類考試會促使考生和家長提前做好學業和工作規劃,利于長遠發展。
文理不分科:
促學生全面發展,還是棄偏科生?
如高考一樣,文理分科也百受詬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朱永新曾指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體素質,導致了我國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分離,也是諾貝爾獎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將取消文理分科詮釋為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應有之意。”之前的文理分科概念,實在是單純地應對高考。在2008年之前,省內高中文理分科最早的在高一年級期末就開始,顯然對學生全面發展不利,也造成學生不能順利通過學業程度測驗。
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也是取消文理分科的擁躉。目前,二中高三班級就沒有分班,文科傾向和理科傾向的學生在一個班級內學習,走班制已堅持快三年了,這比山東省此次規定的“不得對2011年以后入學的高中生進行文理分科”提前了整整三個年頭。孫先亮說,從已開展的實驗來看,沒有分班的學生一起學習可相互交流,思維整體發展更明顯。他認為,人的思維有綜合性,學生成長時期應該全面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選擇興趣,文理分科意味著沒有給學生提供全面學習的機會,更談不上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有些人認為,文理不分科對偏科學生不利。其實不盡然,因為文理不分科只是一種學習形式,而不是考試形式,是否不利于偏科學生,是否增加高考科目都是未知數,一切要待新高考方案公布后方能塵埃落定。但在減負大勢下,文理不分科不會將所有科目體現在高考中。
省教育廳此次在取消文理分科時明確表示,要推動普通高中在開齊開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設選修課程,大力推進“選課制”、“走班制”,盡快全面實現“選課走班”教學,出臺特色高中建設方案,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普通高中特色辦學。
省屬高校自主權放大:
獨辟蹊徑,還是滋生腐敗?
自主招生是教育部2003年為高考打通的另一路徑。高校通過自主考試選拔具有超常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或在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綜合素質名列前茅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考試并簽訂協議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學校錄取分數線若干分錄取。此次,《山東省素質教育推進計劃(2011-2015年)》中明確寫有 “推動省屬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對嚴格規范辦學的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自主招生推薦名額。”
市招考辦主任方興認為,擴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圍肯定是好事,可以給中學一個導向,畢竟人才培養應該多樣化。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教育部確定的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相比,省屬高校層次相對較低,因此省屬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將會更多惠及中等生。有人提出,擴大自主招生同時,應該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否則會滋生腐敗。
由于自主招生測試由招生高校自行命題,所以其測試方向頗具馬首是瞻效應。一改高考此類選拔性考試的氣質,自主招生測試更多體現的是不拘一格選人才。從目前反饋的自主招生測試情勢來看,側重能力已成為絕對的主流。
此外,還有許多令人振奮的改革:2012年的山東省高考,有望增加學生體育素質測試內容;從2011年起,把學生課業負擔作為社情民意調查的重要內容,委托統計機構進行科學的調查統計,并定期向社會發布各地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情況監測公告;每年對中小學生的公民素質、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學業水平和學習素養、藝術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影響學生發展的環境等進行深度監測分析,定期向社會發布監測公報,公布課程實施合格學校和不合格學校,推動形成對中小學教學過程各環節的研究、分析與反饋系統……
正如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說,根據社會需求,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在各類學校實行“素質教育”,提升教育保障水平等,是今后教育主要的任務。“一切改革是為了教育的正常化。”
更多藝術類高考信息查詢請訪問:藝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