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考定終身的模式深受社會詬病,現在中考之后生硬地把學生分流至普通高中、職業學校的做法同樣值得反思。”日前,張家口市教育局局長胡守榮在接待教育部組織的中央教育新聞采訪團時說,絕大部分學生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年齡在十五六歲之間,讓這些未成年人過早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與職業方向,頗有揠苗助長之嫌。
“初中畢業后,應該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胡守榮說,應讓學生擠高考“獨木橋”變走職教“立交橋”。
所以,打通職教“立交橋”成了問題的關鍵。近幾年,張家口市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作了一些嘗試。
首先,結束部門“打架”殃及學生的歷史。據胡守榮介紹,張家口市從2006年開始,就把隸屬于不同部門的20多所職業學校重組為7所學校,并統一歸口教育部門管理。以張家口機械工業學校為例,就是由該市技工學校、經貿學校、電子科技學校、第一職業中學與第八中學這5校合并的,從而徹底解決了過去多頭管理、資源配置與學校布局不均,規模小、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張家口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任中坦誠地表示,全市的生源總量就是那么多,他們過去總擔心職業學校招生規模擴大以后,勢必會影響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數。每年下達招生計劃時,職業教育科與基礎教育科老是“打架”,以爭取招生計劃往自己這邊傾斜。
后來,教育系統內部統籌、協調解決了這個爭端,兩個不同職能部門坐下來商量制定全市年度招生計劃,建立職教“立交橋”。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實踐表明,當初大家對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此消彼長”的擔心是多余的。兩者之間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發展的關系。
據統計,該市每年職業學校畢業生兩萬人左右,對口升學規模2000人,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0%;有5%~10%的高一、高二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繼續上普高、考大學,進而轉入職業學校就讀。另外,該市每年高考中有3%~5%的社會報名考生,他們大部分是職業學校中想繼續升學的那類學生。
同時,張家口市在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里還建立了升學班與就業班,并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成績在其間自由流動。胡守榮認為,這個通道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過去“有學上”,到現在“可選擇、上好學”。全市一方面通過大幅度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讓普通高中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的前途與潛力,另一方面組建職教集團,打造骨干專業、實施名校帶動縣域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建設160多個特色專業,讓學生家長充分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類型與專業。
談及職教“立交橋”的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校長汪秀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手抓升學,一手抓就業,兩個拳頭都打出,兩個拳頭都硬。”她說,這所萬人職教中心,學生就業有好崗位可選擇,繼續升學有暢通渠道可走。近幾年全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率達300%、就業率98%、穩定率97%,從而吸引不少普通高中學生由原計劃走高考“獨木橋”,變為現在走職業學校“立交橋”了。
“徹底打通職教‘立交橋’沒有想象中那么艱難。”胡守榮說,只要做到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等各種教育類型的統籌、協調發展,剩下的壁壘都是人為的。
目前,社會上很多關于教育方面不理性的現象主要是由教育部門的不理性造成的。職業教育給學生家長選擇的渠道與途徑太少,他們怎么能作到理性選擇?胡守榮說,“教育工作者理性了,老百姓就會變得理性。只有給學生家長提供多種選擇、多條途徑,大家才會理性選擇,職業教育才具有吸引力。”
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www.yilu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