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今年的高考又已經迫在眉睫。在教育部門即將啟動新一輪高考組考工作之前,本報呼吁:北京能否考慮率先在全國實行“周末高考”。
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實行了多年的全國高考時間由炎熱的7月改到了相對清爽的6月,從此考生們再也不用在考場上一邊與天斗、一邊“與人斗”了,這一改動也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而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改革在使考生和家長獲益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決策者對體制設置的理性把握和現實關照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深入。而我們今天之所以再次發出將高考改到周末舉行的呼吁,也正是基于對現實的考量。
眾所周知,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交通問題早已成為一種“城市病”。年復一年,一撥撥的考生和家長為了躲避交通擁堵,總是“三更睡、五更起”,早早踏上趕考路,甚至有的考生和家長干脆住到了考場周邊的賓館里。對于十年苦讀終于盼來一朝趕考的孩子們,如何盡可能規避外在因素的影響,讓考生更加放松更加公平地投入考試中,是擺在教育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份責任。
進一步思考我們還會發現,工作日舉行高考,往往導致很多大型社會活動因為與高考“撞車”而延期或取消;公安、交通、醫療等部門也不得不動用大量精力,一方面應付日常工作,一方面為高考“保駕護航”。一些學校還要趕走其他年級的孩子,專門為高考騰出教學樓。而“周末高考”則可以有效地降低組考的社會成本。
與高考從7月改為6月不同的是,由于不存在交通問題,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和中小城市,“周末高考”的訴求似乎還并不那么迫切。由于北京已經實行了高考自主命題,不存在因為考試時間的先后而可能產生泄題的問題。因此,基于現實的考慮,“周末高考”的改革大可不必采取“一刀切”的辦法。
我們期待著:考生趕考的路能夠因為教育政策制定者的精彩答卷,而盡快變得通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