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中新課程改革之后的首次高考,2007年海南省高考方案備受社會關注,新高考方案從傳統的“3+x”模式改為“3+3+基礎會考”模式,實行超量命題,限量做題(即試題由以往的全部為必考題改為必考和選考兩部分),給學生課程選擇和潛能發揮提供了條件,有利于高校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甄別和選擇。那么針對新高考方案的變化,考生在物理學科復習中應該如何理解和應對呢?
突出考查學科主干知識
物理學科的考試分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兩類試題,模式是“4+2”即四個必考模塊再加兩個選考模塊。必考模塊是“物理1”、“物理2”、“物理3-1”和“物理3-2”,選考模塊是從“物理3-3”、“物理3-4”和“物理3-5”中三選二,試題的呈現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從該模式可以判斷出,2007年的物理學科考試更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如牛頓運動定律、做功與能量變化的關系、場的概念、電磁感應等,通過對以上主干知識的考查,考查學生運用做功和能量變化的觀點、力和運動的觀點、守恒思想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以前的考綱中原來是主干知識的“動量守恒”,成了選考內容(動量是“物理3-4”模塊中的內容),為了盡量體現選考模塊難度的一致性,選做題部分的考查更突出的是能力立意和考查考生的物理素養而不追求偏題、難題和怪題。
綜觀《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物理學科考試說明》,可以看出,2007年的新大綱對不少知識點的要求有所降低。例如,在必考模塊《物理3-2》中,對第一主題“電磁感應”,新大綱將原來做Ⅱ要求的“電磁感應現象”和“磁通量”降為了Ⅰ要求,并且原來的兩個考點“導體切割磁感線時的感應電動勢、右手定則”和“日光燈”沒有單獨列出,只是增加了考點“渦流(Ⅰ要求)”;而在“交流電”這個主題中,不但刪除了考點“電阻、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作用”,而且所有的考點要求都是Ⅰ。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2007年的物理學科考試內容及試題的設置不在于追求試題的難度,而是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考查考生對物理知識形成過程的了解情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考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檢驗考生五個方面能力
新高考同樣提出要考查考生五個方面的能力,可具體歸納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基礎,考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理解能力,其他能力才能得到發展。而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才能深入。
因此,新高考同樣重視對考生基礎能力的考查,復習重點應放在夯實基礎上,控制好難度,放棄偏、難、繁和題海戰術,著重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注重培養考生的物理過程的分析能力,注重培養識圖表、析圖表、用圖表、繪圖表的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有序分析問題的水平。
仔細研讀新大綱和考試說明以及課程標準,緊扣大綱復習。新大綱是2007年高考的依據,考生要特別重視對大綱的研究,緊扣大綱來展開復習。
新大綱和高考說明修訂的依據是物理課程標準,無論是必考模塊還是選考模塊,考試要求都不會超出課標的教學要求。高三的物理教師作為考生復習的指導者,應該仔細研讀課標,避免任意拔高復習難度,或是遵循以前復習的套路,從而增加學生的負擔。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凸顯課改理念。近年來,高考物理命題非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在反映科技進步,闡釋實際生活、透視社會熱點等方面作了大膽嘗試。因為這類試題往往能較有效地考查考綱提出的五個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處理這類問題能直接反映出考生的科學素養,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因此,新高考還會繼續向這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