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容還是不整容——這個哈姆雷特式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此前有報道稱,北京電影學院將嚴查整容和文身。最新消息稱,北電院方直接否認了“查整容”這種說法,“這是某些媒體的惡意杜撰和誤導,自然美一直是院方對學生的一種要求,但不是硬性的標準。今年和往年一樣,都是要求考生不要化妝,因為過多修飾會影響考官的判斷。”
在這個“保護性拆除”大行其道的今天,自然美反倒成了最高標準。北電方面的這一表態既表達了對學生個人隱私的尊重,也堅持了藝考“以才取人”的原則,我想會得到社會和家長們的認同。
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整容看來在藝考中很流行。例如報道稱“別人整了,你不整,不整就輸在起跑線上”。也就是說,當下藝考存在有明暗兩條錄取規則。明規則是看鏡頭感,面部結構、肢體結構等等藝術標準,潛規則依然是看“臉蛋”。這才會造成考生對整容趨之若鶩,女為悅己者容而已。
當然,整容困境完全歸罪在院校招生標準上也有失偏頗。高校招生只是教育的一環。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家長何嘗不是急著拔苗助長?填鴨式的教育,漫天飛的各類培訓班,馬不停蹄的全天候家教,鋼琴、外語、舞蹈、奧數……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天資怎么樣,不管長得如何,最后都可以被整出個科學家、藝術家,再不濟也是色藝雙馨的西施貂蟬。因為教育都是一個模式,美只有一種標準。教育太浮躁,整容方流行。
那么,教育又是被什么力量“整容”的呢?例如有考生說,“以后如果當上演員,肯定還是要整的,早整晚整不是一樣?”原來我們的偶像也是整出來。原來“面子工程”在哪都流行!日前,被“保護性拆除”的梁林故居被勒令原地復建。這會比原來老態龍鐘的明清建筑更加靚麗可人吧?只是整容的故居是假象還是真相呢?也許對于浮躁的GDP至上的發展觀來說,真相假象一點都不重要。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