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遼寧沈陽第120中學高三學生趙睿南笑迎高考。姚劍鋒攝(新華社發)
![]() |
江西吉水中學高三學生饒龍珍在“書堆”中復習功課。宋振平攝(新華社發)
![]() |
安徽高三學生做游戲減壓。陳彬攝
![]() |
湖南復讀生李昱在休息。白禹攝
![]() |
四川南充的高三學生放飛“夢想的紙飛機”。李向雨攝
1.
喜歡什么?志向何在?
重要遠勝“秘笈”
“升大學,最重要的其實是報志愿。”家住武漢的吳艷說。家有考生,吳艷提前一年就已經開始給孩子的“志愿大戰”挖戰壕、磨長槍。吳艷自己年輕時與大學失之交臂,使得她更把滿腔熱情投入到兒子的上大學事業中去。
“高考畢竟有考試大綱,有固定的題目安排,雖然有難度,但是只要用心用功就能克服。”吳艷說,“但報志愿不一樣,學校是變數,專業是變數,更像《甄嬛傳》里的明爭暗斗,沒有規矩卻又處處是規矩,寓險惡于無形啊!”
三年來,吳艷和老公一直忙著為兒子人生最重要的一躍提心吊膽。就讀于武漢二中的兒子成績一直不錯,按照模擬考試的水平,一本是沒問題的,他們的目標是“保985,爭取全國前十”。“我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我不希望他在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戰役面臨兩難境地,我不要他填志愿時必須在專業和學校之間做取舍。”接受記者采訪時,吳艷依然因兒子的高考志愿問題而緊張,但是態度很堅決。
為了掌握填報志愿的主動權,吳艷和老公一有空就搬出大大小小的“指南”、“寶典”,仔細研究每個大學的每個專業。某大學的某學院實力如何、畢業生就業率多少、最好的畢業生都進了什么單位,吳艷簡直如數家珍。3年里,由于熱衷“大學研究”,吳艷周圍的親戚朋友不斷請她幫忙報志愿。“我很愿意幫這個忙,一是自己有信心,二是為我兒子將來報志愿練手。”吳艷笑著說,“這幾年我幫他們報得挺成功的。”
在有高考生的家庭里,像吳艷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一邊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小心翼翼,一邊為高考的每個細小波動屏氣凝神。各個地區的家長都組建了大大小小的QQ群交流研究心得,身邊的案例也不斷被家長拿來互通有無。
“其實報志愿按分數掂分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問問孩子,你喜歡什么?”在武漢大學讀教育學博士的李想說,“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沒有問過孩子這個問題,絕大多數孩子更沒有這個心智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們都在忙著做題。其實,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志愿填報技巧,甚至遠遠大于高考本身。”
剛剛做完畢業論文答辯的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四學生小柏坦言,自己報志愿的時候,是“看著哪個專業順眼一點就填了哪個”,這樣草率的報志愿態度至今讓他后悔不已。“學校都是什么檔次可以參看大學排名什么的,專業的強弱也可以通過信息獲得。但自己喜歡什么,自己要往哪兒去?我們讀高中的時候都太忙了,沒時間問自己這個問題。”
小柏說,自己當初填報專業時,根本不知道新聞、傳播都是學什么的,也不知道廣告學究竟學什么。自己剛剛從一個閉塞的縣城一中攻城拔寨拿下第一名,飄飄然的他只因覺得央視每年的廣告時段能賣好幾十個億,“干廣告肯定很賺錢”,于是他就這樣坐進了北大的新傳院教室。
4年時間,這個從小地方來的男生忙著認識這個新鮮的城市,忙著體驗與家鄉截然不同的人際關系,忙著適應大學里的自由與黯淡,卻已經沒有機會去離開自己的專業。“我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廣告學,我沒藝術天分,也沒靈感,對創意更一竅不通,我更適合去學工科。”但當他意識到這一切時,已經大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