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高考結束,學子們面臨人生中一場更重要的考試填志愿。可惜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的,卻是各種對于自己興趣、愛好、未來方向的“選擇無能”。
如同各個地方舉辦的相親大會一樣,高考志愿咨詢現場的主角也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如果小孩子有主意我們還來干嘛?”家長們的回答很一致。
“作為教育者,這是真正令我們擔心的地方,我們每年培養這么多大學生,他們可以控制分數,卻控制不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浙江省教育學會副會長魯林岳說。
家長主導“志愿”:一分都不要浪費
每年高考后,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科研宣傳處副處長薛平常收到父母和孩子打來的咨詢電話,“他們問的問題讓我很為難什么學校好?什么專業好?”薛平說,其實沒有什么好不好的專業,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專業。之所以出現選擇焦慮,很大原因是學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填報高考志愿的普遍現狀是家長很急,而學生沒有想法。”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教師陳佳說,許多報考普通文理科的孩子,高中三年接觸“題海”,到填寫志愿時,反而不如讀中職的孩子清楚自己未來的規劃。
浙江教育報刊總社6月底舉辦浙江省高校招生大型義務咨詢活動,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的9位專家和50余所本科、高職院校的招生部門負責人到場提供咨詢。記者在現場發現,沖到展位前圍住老師的基本都是父母。有父母的身邊甚至沒有孩子。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他們的回答很一致“如果孩子有想法,我就不用參與了。”
既然孩子“放手”,“一分都不浪費”就成了家長們選擇志愿的普遍心態。浙江理工大學招生辦教師王國華說,家長選專業的時候首先想的不是孩子的興趣特長,而是什么專業能把分數“吃干榨盡”,“大不了進入大學再轉專業”。
“被志愿”后的大學生涯
然而,記者歷年采訪發現,不少學生“被志愿”的結果是進入大學后繼續迷茫。
在浙江大學,近年來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希望還自由和自主于學生,可現實是,很多學生失去方向,感到迷茫。“他的專業是家長的、社會的、或者是隨大流的選擇;他們是被安排的,不由自主地參加了高考,進入了某個專業,他們缺乏自主的精神。”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陸國棟說。
現就讀于杭州某高校的吳晨告訴記者,自己從小愛畫畫,可許多長輩都根深蒂固地認為,“藝術生”就是讀不好書的人,自己只能選擇“本分”,“對現在的專業,說不上討厭,也談不上喜歡”。
被家長操控著選擇了專業,一些感到“水土不服”的學生會有所反彈。浙江省教育廳調查顯示,浙江高校六成的大學新生在一年后會提出轉專業。
“但轉專業也并非易事,需要本專業成績排名在前。而悖論就在這里,如果能有足夠興趣把專業學好,我又何必去轉專業。”一位“90后”大學生對記者說。
還有不少大學生,就在“轉”與“不轉”之間、種種“患得患失”的考慮中痛苦、糾結。
記者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浙江一位縣級市的高考狀元,原來的理想是去復旦的A專業,然而就在家長和老師“一分都不要浪費”思想的影響下,他選擇去了北大的B專業,卻終因興趣與所學的不合,“混”著度過了四年本科,最后在數次考研后,又考回了復旦。
讓孩子學會“選擇”,教育界急需破題
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讓孩子從小學會選擇,這是當下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他應該具有的能力是學會選擇的能力、擁有自主的能力、發現興趣的能力,可惜在中學乃至小學階段,學生似乎還沒有機會培養這些能力。”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陸國棟說。
“如果我們問現在高三的學生,想去什么大學,想學什么專業?一是他們沒有時間去想,高考在即,一切免談,二是他們不愿去想,想了也沒用,三是他們不會去想,分數還沒有出來,似乎一切都是空的,有了分數,才知道可以去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而興趣呢?沒有培養,無從發現,這不值得所有教育人思考嗎?”陸國棟說。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科研宣傳處副處長薛平介紹說,“美國的小學讓孩子了解"我是誰",而中國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多起步于大學。”
被過重的課業負擔所累,沒有余力顧及身心健康、理想人格的培養,似已是全國中小學生積重難返的現狀。
由此,浙江教育主管部門在全國率先提出,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普通高中課程中,要把選修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至三分之一。
“本次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其終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建立能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他的教育環境。”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
還需要破題的是全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杭州市教育局高中教育處處長黃建民說,我們總希望國人的“比較體系”不要僅僅停留在考試成績、工作單位等等,而是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擴展,只有那時,教育才可能真正回歸到培養理性精神和獨立健全的人格上來。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