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多少考生化身奧特曼,對抗高考這個小怪獸,又有多少家長變身英雄聯盟,成為考生最堅強的后盾,就為了應付這次人生大考。至于考前的各種考試配備等投資,更是不遺余力投入。家有考生,你能算出這其中的成本賬嗎?
《聊齋志異》中的寧采臣趕考,一切從簡,一個書柜,一把破傘,還有可憐的一些干糧,就構成趕考路上的家當。如果高考成本,只算趕考的成本的話,那倒是相對簡單的。
不出城,百元以內
在家門口考試,考點就在市區,這個最方便了,實際上也沒啥成本。因為沒有啥特長,所以不指望參加各種特長招生,不用去外地。也因為沒有突出科目和突出表現,不指望參加各種自主招生,也不用去外地。總的來說,交通和住宿都是在家里的,成本很“清水”。考前就是乖乖地窩在家里復習,然后到考試時間了,去考場就好。最多出個打車費吧,那個時候才十塊錢,來來回回,百元以內就搞定了。有同學吃補品的,那個成本就無法估計了。
特長“抄近路”,最少數千
阿花同學因為主要幾個科目的成績都不好,但是又想進個好學校,怎么辦呢?還好阿花歌唱得好,就想用“抄近路”的辦法試試看。部分名校有特長生考試,如果考上,阿花只需要在高考中達到一個不是很高的分數線,就可以進名校了,而如果是光靠文化課的成績,阿花知道憑自己是打死也進不了的,同學們都很羨慕阿花有這樣的機會。阿花的成本主要有:翹掉文化課一段時間,用來準備名校的特長生考試,比如找名師補一段時間的課。然后在去北京等城市參加考試,算上同去的家人的費用,補課費、交通費、住宿費,一共加起來,即便已經非常節儉,幾千塊也是肯定要的。
赴考“華約北約”,花費過萬
自從有了“華約”、“北約”還有“復旦千分考”之類的考試,不住在考點城市的同學,奔波之路就開始了。阿特屬于學校里的尖子生,沖著華約和北約中最好的學校,開始了考試之路。考點附近的旅館爆滿,住的都是跟阿特一樣從外地去參加考試的同學,交通和住宿費用,大家在這個時候都顧不上計較了,花了再說。因為要考慮到旅館的環境,所以住宿費用還是不便宜的。阿特成績好,考了之后,還去高校所在地參加了面試,這又是一筆交通和住宿費用。因為和家人一起去,所有費用都乘以3。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一路都在花錢,都算在一起過萬是肯定要的。當然,這錢花了之后家長和學生們心里也不覺得冤枉,畢竟多了一條通向名牌大學的路。
美術類考生,成本不等
如果去外地學藝術或者美術特長,然后考藝校或者美校,那這個成本就不一樣了。阿歡拜的是名師學美術,拜師的成本不好算,反正是經過各種介紹的。阿歡高考的花費比考文化的學生多,高三時,有一段時間都泡在老師家的畫室,阿歡記得有一次是交了幾千塊錢,然后包吃包住了十幾天,據說不同名氣的老師價格不一樣。然后再過一段時間,比如放假,還有臨美術考試之前,又去老師家待了一段時間。陸陸續續的,花費不少。然后考試時也要去外地,有交通費和住宿費,考完以后,再回溫州準備文化課的考試。阿歡文化課成績還過得去,就沒有再找老師補習,如果再補習文化課,那又是一筆開支了。
以上只是趕考費用。但高考是個持久戰,高三一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內,考生和家長就要為之做準備。每個學生考前的消費,根據個體、家庭環境、學習程度等情況會有很大的差距,很難確切統計出每個家庭的花費。但普遍來說,一般可以分為以下成本項目,可以對號入座去列份詳細清單。
“喂養”成本
家有考生,在“吃得飽才能學得好”這個樸素的真理之下,媽媽無一例外的,都會化身營養師。
阿輝的娘幾乎每天都換著花樣給她補充營養:鯽魚豆腐湯,燒鴿子,她最愛的媽媽牌特制豆腐丸……每天晚自習回來后還有高熱量的燒賣、粽子、切片小饅頭蘸花生醬等愛心夜宵在等著她。她那時候也是呼嚕呼嚕地照單全收,甚至還創下了連吃三碗米飯的可怕記錄。于是,毫無懸念地,高考結束后,在她娘的悉心“飼養”下,阿輝的體重狂飆二十斤,甚至還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如學習養豬經驗似地找輝娘取經。
房租成本
很多考生高三為了有個清靜的學習環境,都搬出宿舍自立門戶。根據房子的新舊和位置好壞,租房的費用高低懸殊。
阿輝就是如此。她就讀的蒼南中學,離她家有十幾公里遠,之前她都住在學校的宿舍,高三下學期開學后她和媽媽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很破舊的老房子了,四個月也要六七千元。為了不讓阿輝有心理負擔,她媽媽還不敢跟她透露實際房租多少。
補習成本
成績好的學生,補課的錢可以省下來,如果偏科,突擊補課的費用會很大。復習資料的花費也存在文科理科的差異或者是個體差異,復習資料的多少、數量也會因人而異。家里條件好的,補課次數多的,而且是一對一的形式的,或者請名師講課的費用就會更高。若是高復生的話,那又要另外計算了。
小黃去年高考發揮失常,于是今年重讀一年。高復一年的費用,簡單6、7萬跑不了。第一學期,進杭州求是高復,學費加住宿費,1萬出頭,每個月生活費兩三千,4個月,前半年,總共2.5萬,再加上專業輔導1.2萬。第二學期,因為不習慣杭州,轉學到永嘉,集資費2萬,學費1千多,住宿費幾百元,平時費用每月1600元,算下來又花了近3萬。
“迷信”成本
有些家庭如果篤信玄學的話,高考前必經的程序是,為家里的考生祈福。或者做一些助力的行為。這其中的花費有多有少。少的無非就去附近的廟里拜拜,捐點香火錢。家底豐厚的,去香港請個大師來也是有的。
阿曲的家里有個長期掛鉤的香港算命師傅。高考前,家人幫她問了下“大師”,得到幾句指點:說她缺金,要穿藍色衣服,考試的時候還要帶上一瓶礦泉水……就這么簡單的幾句話,紅包包了幾千元。
焦慮成本
壓力太大,考生心理素質差的,還要計算焦慮成本,比如求助于心理咨詢師。這部分都是明碼標價的,一般咨詢師的價碼從200~400元一次。而采用其他心理暗示方式的就不容易計算了。比如,阿輝說她媽媽,不知從哪里看到消息說穿紅色衣服有利于考生的發揮,于是便督促她一定要穿上她買的新衣服,考試當天穿得跟一面國旗似的去赴考。新置服裝,也是一筆花費。
激勵成本
為了給考生加油,增加他們的學習動力。很多家長使出了物質獎勵這一招,iphone、ipad等數碼產品,還有旅游等,都是時下最流行的獎品。
其他無法計算的成本
……
點評: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高考的老考生介紹,相比他們那時候的高考錄取率,大學是越來越好考了。高校擴招之后,大學生早已經不是當年的鳳毛麟角,今年的高考錄取率接近80%,跟她們那一代比增長了好幾倍。但是,比較她自己參加高考,和她兒子參加高考,高考給家庭帶來的精神和物質壓力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么家有考生的家長越來越不淡定,越來越焦慮?為什么高考的成本會不斷上漲。究其原因,對孩子的高期望,和因為競爭不斷加劇的就業環境,讓他們對孩子的未來有更多擔憂,刺激著家長對高考不計成本地投入。
但是,高成本一定能換來光明的未來嗎,卻還要留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