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三模三電”等“體育加分”丑聞接踵而至之際,《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全國高考(論壇)加分研究報告”在統計、分析了31個省(市、區)的考生資料之后,系統揭露了高考加分背后的重重亂象,個中詳情,觸目驚心。
綜觀這份報告可知,加分亂象至少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加分過濫。不但加分考生過多,今年重慶高考加分人數竟達考生總數的17.19%,而且加分項目繁多——“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卻有近兩百種”,從“三好學生”到“見義勇為”,從“教育世家”到“三模三電”等,簡直五花八門。另一方面是加分不公示、不透明——有些地方在關鍵信息上“遮遮掩掩”,有些地方則根本沒有按規定時間公示。
看看都是誰獲得了加分即可明白信息為何不透明——人家玩的原本就是見不得光的“潛規則”。此前媒體對浙江高考“體育加分”的報道,紹興一支足球隊中的考生都是有權有錢人家的子女,浙江高考航模加分的學生也多來自權勢家庭,甚至“三模三電”訓練隊“以學生家長的權力大小決定誰參加,誰不參加”。本為“查漏補缺”的體育加分竟在權力干預下,制造了最不公平的“漏洞”。
現實中,還有一類現象與此異曲同工。前些天媒體曾報道,在陜西省2010年省直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出現了“父親當‘考官’,兒子中‘狀元’”的丑聞,再結合此前“局長女兒考99分”、“限招科級干部子女”、“父親招聘兒子”等招考丑聞即可發現,以權謀私、權力腐敗已到了明目張膽、無孔不入的境地。無論是高考加分亂象,還是單位招聘丑聞,雖涉及領域不同,卻均毫無掩飾地透出相同的特點——權力通吃和機會壟斷。
先說權力通吃,無論是高考加分,還是事業單位招考時內部子弟“近水樓臺先得月”,玩的都是“拼爹游戲”式的鬧劇,權力在其中上下其手,幾乎在各種優質資源和利益分配中為所欲為。
其次是機會壟斷,既然“加分”、招考需要“拼爹”,底層子弟自然無緣。高考加分政策本是為了照顧“特長生”,卻被異化成了關照“特權生”;本來,在事業單位招考的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可有些人卻憑借“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把別人的上升機會擠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對機會的壟斷、對他人上升可能性的扼殺,這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肆無忌憚,無疑是最該破除的壟斷之一。
本來,社會群體和各階層之間的順暢流動,是保持社會活力的根本方式,也是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但是,不管是從權力對高考加分的壟斷,還是從權力對事業單位招考成績的“影響”,我們均可看出權勢群體資源繼承和“階層世襲”的趨勢。一旦優質社會資源和上升機會被權力壟斷,“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就會加劇社會的斷裂,階層流動就有陷于停滯之險,造成“階層板結”。
都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監督是公權力的“安全閥”,遏制這種“權力病變”,不妨就從清理整頓高考亂加分和招聘官家子弟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