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全國高考(論壇)人數下降30萬人后,今年高考人數進一步下降74萬人。分析高考人數下降的原因,大學生就業率下降只是次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新生人口數量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口出生率已從1987年23.33‰的高峰持續下降到2006年12.09‰的最低點;新生人口總量從1987年的2529萬人持續下降到2006年的1585萬人。
從高考人數下降背后的新生人口數量下降來看,我國的人口紅利很快就會結束。很多人計算中國的人口紅利,都以15-64歲人口占總人品的比例作為標準,但中國男性的實際退休年齡是60歲,女性是55歲。因此,實際人口紅利比大多數專家測算的拐點要來得早。人口紅利本質上是一種透支,是對未來的一種負債,在未來是要連本帶利償還的。但長期以來,我們顯然只利用了人口紅利的好處,卻未建立足夠的“償債”儲備,這應當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
首先,我們應對未來老齡社會的養老儲備不足。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日前透露,我國養老金“空賬”已從2004年的7400億元上升到目前的1.3萬億元。人口紅利時代之后必然迎來一個老齡時代,目前在日本、歐洲和美國,養老金都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負擔,所以我國建立足夠的養老金儲備刻不容緩。
其次,我們有城市化的欠賬,廣大農民工貢獻了人口紅利,卻沒有享受到人口紅利。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雖然已超過46%,但真正有城市戶籍的只占約35%。2009年,全國城鎮私企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8199元,這樣的收入意味著在城鎮打工的農民工不可能在城鎮買下房產,他們年老后也沒有足夠的養老金,只能回鄉居住,這必然造成一個“負城市化”的過程。
此外,我們的產業升級有欠賬。當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后,工資的上漲就不可避免,這就要求中國的企業有較高的利潤率,否則要么倒閉,要么虧損。但中國的多數企業長期享受了人口紅利,習慣了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來生存和發展,而沒有建立品牌與技術優勢,導致它們在國際上只有以低價換市場的能力。幾十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飛機的產業結構,將來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局面?
還有,高考人數的下降必然迎來畢業人數的下降,長期靠所謂剛性需求發展的中國房地產業這一“支柱產業”,還會有多少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