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彭江兵 昨日記者獲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通過自主選拔錄取了我省42名考生。江西警察學院提前批次本科招生仍有部分缺額計劃。
54所高校在我省自主招生300名
昨晚,省高招辦發布《關于2010年普通高校錄取自主招生、藝術特長生考生的公告》,正式公布了2010年54所普通高校在我省自主選拔錄取的300名考生名單、3所普通高校在我省錄取的3名藝術特長生考生名單。其中,北京大學通過自主選拔錄取了我省24名考生,清華大學通過自主選拔錄取了我省18名考生。高校自主選拔錄取的考生均不占所公布的招生計劃。
江西警察學院再次征集志愿
目前,江西警察學院提前批次本科招生仍有部分缺額計劃。經省高招辦同意,二本線上自由可投的考生,可從7月18日至7月24日中午12:00止參加學院組織的面試,面試地點在江西警察學院(南昌市新建縣云灣大道1666號)。
條件合格的考生(考生條件詳見學院招生簡章)可于7月24日二本批次征集志愿時,按要求填報江西警察學院提前本科(代碼8002)志愿,該校將按志愿結合面試結果及男女比例予以錄取。
相關新聞
違規招生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本報訊 記者 彭江兵 “我們向全社會公布了招生錄取期間的投訴舉報電話(8121761)。”7月18日,我省設在高招錄取現場的紀檢監察組有關負責人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時表示:只要接到考生投訴,一天之內弄清情況作出答復。
據高招錄取現場紀檢監察組副組長王建元介紹,由省教育紀工委、省紀委四室、省高招辦以及省內部分高校紀檢監察干部組成的紀檢監察組,對全省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進行全過程跟蹤監督檢查。
重中之重是堅決杜絕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對違反招生工作紀律和規定的,對擅自進行無計劃招生、超計劃招生、體制外招生、違規投檔掛檔的,對利用擴招高收費,委托中介招生以及其他違規違紀行為,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監督檢查各職能部門是否按政策辦、是否按權限辦、是否按程序辦、是否按規定辦,從制度上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
一是計劃監察崗位。重點是對招生學校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督促執行招生計劃,堅決杜絕超計劃、體制外招生。
二是投檔監察崗位。加強對考生電子檔案、志愿以及外省藝術專業合格證等信息的監管。如投檔監察崗位,只要錯投一個檔,就能及時發現并予以糾正。
三是錄檢監察崗位。嚴格執行按考生志愿錄取的考生當年不得退檔換錄的規定,任何人任何高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批準或招收未達到錄取條件的考生,嚴密防范違規招生行為。
高考生信息網上被賣
本報訊 記者 吳新靈 實習生 劉珊 劉正華 “最近老是接到一些招生機構或是職業學校的電話,問孩子愿不愿去上學。”近段時間來,本報連續接到高考考生家長的電話,反映遭遇到各種招生機構的騷擾。昨日,新建縣一名高考考生家長徐晨(化名)反映,有人在網上公然叫賣高考考生信息。
【記者調查】
12971條信息售價600元
昨日,根據徐晨提供的方式,記者查找到網名叫“黑鷹數據”的QQ用戶。記者加“黑鷹數據”為QQ好友,稱是某民辦職業學院的聯絡人,想購買一些學生信息,方便學院招生。
“現在高考落榜學生最值錢,南昌地區有12971條信息,打包價600元。”“黑鷹數據”在QQ上回復說,“補習班、民辦院校搶著要。”
見記者質疑信息的真實,“黑鷹數據”發了一份截圖給記者,上面有三位考生信息,全部是新建二中的,包含考生姓名、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及考生家長姓名等信息。
“我們有人,還請了黑客。”對方稱。但信息是否真實?怎么來的?記者想繼續詢問時,對方卻突然下線了,所留下的132490**764手機號也關機了。
【高考考生】
經常接到騷擾電話
隨后,記者通過截圖上提供的考生信息聯系了,其中一名考生張朝(化名),他今年參加了高考,考了200多分。
“身邊也有同學接到過IT學校、電子技校等民辦院校的招生電話。”張朝說,“還去學校問過是怎么回事,但學校也不清楚。”
南昌教育部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購買這類信息的買家主要是一些高考復讀培訓機構、非學歷教育民辦高校等,但不排除有人用買來的考生信息進行招生詐騙。他提醒考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防止個人信息被人利用,要對“飛來”的招生信息或錄取通知進行核實。
【本報提醒】
招生陷阱主要有3種
據了解,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招生陷阱主要有以下3種:一些教育機構夸大事實誤導家長和學生;一些教育機構發布虛假信息;部分學校不具備辦學條件,連教學場所和師資力量都沒有卻大肆招生斂財。
面對類似陷阱考生及考生家長要注意:
1、在選擇教育機構時,要認真審查其是否具有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招生資格和學歷是否得到國家承認。
2、報名前,學生和家長應先實地考察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如發現“分部、分校”的字樣,應先到教育部門咨詢了解情況。
3、報名時,學生應與校方簽訂相關合同,將校方的承諾都寫入合同中,并約定違約責任。
4、在交費時,要向學校索取正式票據。
新聞即時評
考生信息被賣 教育部門不能袖手旁觀
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了74萬人。對于一些錄取批次較低的高校及民辦學校,生源壓力驟然增加。因此,有些學校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落榜考生信息。此外,高考復讀市場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些培訓機構也把目光瞄準了考生信息這塊“大蛋糕”。
個人信息是個人隱私的一部分,但是,竟有人販賣南昌考生信息,“12971條信息打包價600元”,考生的個人信息就這樣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出現了考生多次“被考上大學”的“喜劇”,嚴重的會成為高考詐騙的受害者。南昌教育部門針對新建二中考生信息外泄情況提醒大家,“要擦亮眼睛,防止個人信息被人利用……”這種善意的提醒固然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可是,對于這些考生信息為何泄露,如何防范廣大考生信息再次外泄等問題卻未見提及。考生信息泄露,教育部門豈能袖手旁觀?
對于新建二中以及其他學校考生信息的泄露,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主動出擊,會同公安等相關部門追查信息外泄事件。(李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