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高考以《綠色生活》命題的作文中,王云飛寫駢體作文,連古典文獻學專家看過后也自稱慚愧,最終給出高分。因為這篇奇文,高考成績為384分(江蘇理科一本分數線355分)的王云飛被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預錄,并為此放棄北大。他說,“我的產業報國的夢想不會變!我一定要學習工科,所以選擇東大。”(晨報6月29日A28版、6月30日A30版)記者楊佳峰實習生付靜向玉清
羅積勇(武大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專業的教授、博導):這是早期漢魏賦體,不是標準四六駢文。看得出,該生確實熟讀了《史記》、《漢書》和《文選》等書。文章結構合理,也充滿激情。能學古文創新達如此水平,說明該生智商很高,因為據中外學者研究,古代科舉文體相當于一種智力游戲,只有智商高的人才能作好。就古賦來說,該生是合格的,這篇作文可給90分。楊伯駿先生生前曾呼吁從初中開始,專設“國學”生,以培養能閱讀、整理古代典籍的人才,今天真是應該考慮這個建議。另外,還可在高考時設國學特科,或按藝術生標準,給有國學特長的考生加分。
公眾對古典有眷戀
張琳(《揚子晚報》記者、報道始發者):有人說,這種奇才同“馬諾”們迅速躥紅一樣,都是炒作。我不否認媒體的力量,但因文成名背后有更多因由。公眾對這些作文的高度關注,除新奇外,還因嘆服和追慕。雖然我們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但我們知道這種文字的好。不要為“宣傳這種作文就是提倡復古”的謬論所誤導,我們不提倡復古,公眾的關注也與復古無關,而是源于內心深處對傳統、古典的眷戀、敬畏和向往。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不能沒有古典情結。這與“馬諾”們出位的炒作不可相提并論。
興趣和職業不妨分開看
李莎(學生):古文奇才選工科,未必是壞事。王云飛能寫出高水平駢體文,完全是興趣使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如今大學教育讓不少人詬病,4年的古文獻教育究竟能否讓他成才,是個未知數。再者,有必要把興趣跟職業分開來看,興趣不見得要發展成職業。王云飛有志于工科,可見他是個不浮躁、有志向的青年。相信他拿出把古書翻爛的那股勁,在土木工程這塊也會有成就。
不宜大力提倡
皇甫積慶(江漢大學教授):駢體文在我國古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對音韻、詞匯和話語系統有很高要求,作駢體文比一般古文的難度高一個檔次。考生這么做有一定冒險性,如果閱卷老師不欣賞,或沒被挖掘出來,考生無疑會受損失。從教育發展長遠來講,此類作文不應阻擋、埋沒,但也不宜大力提倡,否則會對整體考試制度造成沖突。
喻宜發(全國優秀語文教師):這篇數十年難得一遇的考場奇文,最后給出高分,可說是高考作文閱卷和他本人的幸運。但從17年高考閱卷經歷看,仍要提醒考生,不要盲目模仿。高考一般2分鐘批閱一篇作文,閱卷老師既要對考生負責,又要對閱卷點和考試院負責,如果都是閱卷老師讀不懂、專家也要研究半天的作文,不僅考生有風險,也勢必影響閱卷進度。考場上沒較大把握,最好別劍走偏鋒。
得高分欠公平
陳昌盛(高考生):這是“處心積慮”地博高分,還是滿腹經綸地顯擺?這篇駢體文除在寫法上有創新,主題和內容并不特別出彩,當然,這是指與他所得的滿分相比。因“游刃有余”的古文運用能力就得滿分,有欠公平。
大理寺(漢網網友):文字在于交流。曲高必定和寡,文章縱然有真理,但如果大部分人讀不懂,那這種不能傳播的真理有意義嗎?當年宋朝興起古文運動,如果這位理科生也贊同,倒是應該做一些注譯的務實工作。
王永樂(市民):由于某方面突出而被學校破格錄取,不是新鮮事。可你既然是偏才,就要在偏的方向努力前進。錢鐘書、韓寒等人不都這樣嗎?憑一篇駢體文去讀工科,絕對是個特色,這不僅是考生沒認清自己,也會是教育界的一個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