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愛上閱讀,一定會本能地引導學生在那些經典書籍中,領略閱讀的美麗與奧妙,時時營造一個靜靜學習的場,在內為情操,在外為氣質
高考剛過,中考的日子又近了,我們的小學生也該放假了。而大孩子們幾個小時的奮戰,終于可以將焦躁不安的煩變成如釋重負的閑。
高考之后呢?成功者洋洋得意,似乎一勞得永逸,除了分數,心里、腦里再也容不下一丁點兒東西;失敗者戚戚然,仿佛人生已經成了定局。其實呢,他們的人生還很長,長到足夠演繹精彩。只是因為敏感的青春,誤把青春里的日月當作了一生。
所以,當女兒考上大學時,我送給她一段話:“其實人到哪一所大學讀書都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圖書館。學問的實質,像天國一樣,是在你;而它必須出自你的內心。我們的心是一只猴子。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帶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訴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領它走向那些好果子。”這是國學大師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的文字。
在我的語文教學中,在我帶領的教師團隊里,更在我的學生面前,常借這句話表達我的心意。其實,人生的方向、人生的尊嚴、人生的智慧,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是在書籍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書籍都稱得上有這些力量。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可預期的第一次,也不可能一下子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當我們結束了已經習慣的十年寒窗,放下剛剛還在試卷上疾書的鋼筆,突然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轉瞬間,竟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悵然。
于是,我們可以在文學的世界里獲得安慰。在我們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不妨再次重讀——在小大衛一腳深一腳淺地去尋找姨奶奶的路上,在密考伯一家人或大笑或哭泣的相擁中,在女傭辟果提透過鑰匙孔傳過來的吻中。我們尋覓著人生的出處。也許我們在故事里找不到自己的軌跡,因為沒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完全借鑒。但是,在悲歡離合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窺見自己的未來。為那光明,更為自己的夢想。
人生尊嚴的理解與找尋,可以在那些哲學文叢中實現。那些“人不知而不慍”的從容,是“物壯則老”的透徹。如果說中國圣哲的思想是綿延不絕的山脈,那么西方思想就是一座座聳立在人間天堂的山峰。用激動人心的聲音,帶領后人探索無止境的“理解宇宙人生的樂趣”。從蘇格拉底的申辯到盧梭的懺悔,從莫爾的烏托邦到梭羅的瓦爾登湖,每一位先賢都是一本獨立的大書,提純梳理了他們思想的精華。你可以直接傾聽這些哲人的教誨,直接和他們對話,這時你更會覺得,人生的尊嚴向來不拒絕可以琢玉的他山之石。這本書,雖厚厚的,從未覺得沉重,端起的是莊重,立起的同時也是在尋找自我尊嚴。
人生的智慧,需要我們以虔誠的態度,到蘊含豐富營養的書籍密林中去尋找。就這一點而言,美國卡爾維特學校的首任校長希利爾先生,是我們為人師的榜樣。正如我在博文中所言,希利爾的偉大在于,他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真正的“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把孩子當作灌輸的對象,當作應付考試的機器,他用真正人文的方式,為孩子們講那些時間塵埃下的活生生的人事、藝術和滄海桑田。
智慧本身是不分學科的,也的確分不了學科。向人文與科學任一方偏頗,都只能讓跛足前行的人越來越多。上海世博會在中國掀起了科普熱潮,要想讓這一熱潮持久,除了熱情,還需要細心的觀察、用心的實踐,更重要的是與中華民族獨特文化品格相匹配的人文情懷。今年的“六一”,我特別推薦了《小牛頓科學館》。這本書難得地做到了這一點,讓老師和父母見到了一種科普的中國面貌、人文面貌,如同似錦繁花中的一朵蒲公英,清清爽爽的文風沒雕琢,樸素務實的科普飽含著感情,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到孩子的眼中、心中——那種影響,我能預見到,可惜詞窮,恐怕大家只能意會了。
也許是自己閱讀視界的有限,也許因為閱讀之少,所以,總是懷著閱讀的渴望,將自己近期閱讀的幾本書,在每一個寒暑假,盡力推薦給教師、學生。這似乎成了我的習慣。
要讀的,自己愛讀的和應該讀的,一定不止這些。但身為教師的你,一定會本能地引導學生在那些經典書籍中,領略閱讀的美麗與奧妙,時時營造一個靜靜學習的場。讓自己,讓周遭的人,徜徉于閱讀而不知返,慢慢熏出屬于自己的一個氣場來,在內為情操,在外為氣質。
如此一來,待我們對照現實時,待學子長到青春之時,每一個不同背景的人,他的一言一行,總會有個上位的參照,對人生和社會的困惑或磨難,都能有個不狹隘的豁達與擔當,都能有份赤誠的真情與高貴。
暑假燥熱還是清爽,對教師和莘莘學子來說,其實全在一心。回到書籍中吧,在這個假期,馬上。(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 竇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