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改,都有哪些新變化?昨日,華中科大附屬中學副校長彭樹德指出,高中課改,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從課改實施方案上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變化。
1、課程結構發生了變化。
普通高中課程結構分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課程設置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設置若干課程價值相近的科目。其中語言與文學包括
語文、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人文與社會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包括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包括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三部分。每個科目的課程內容由若干模塊組成。
2、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
普通高中課程內容由必修、選修兩部分構成,選修部分又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四個學習領域的科目選修Ⅰ分為選修ⅠA、選修ⅠB、選修ⅠC。列入選修ⅠA的模塊是全省指定的修習內容;列入選修ⅠB的模塊是全省指定的選修內容,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模塊修習;列入選修ⅠC的模塊是學校視條件開設的選修內容,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自主選修。選修Ⅱ課程由學校根據本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設。
3、課程管理發生了變化
課程管理實行學分制,學生必須在三年內獲得116個必修學分,22個選修Ⅰ學分和6個選修Ⅱ學分,才能畢業,一般來講,一個學分為18個課時。
二、從新課標教材與大綱教材比較來說,有三個變化
1、分必修和選修
從課程內容上比較,新課標教材更能體現課程的基礎性和選擇性。按新的課程標準,我國開發了多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課教材,課程教材刪減了許多復雜的,意義不大的知識,突出了提高未來發展素質,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的知識,使必修內容的教材更具有基礎性;.同時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設置了許多選修課程,讓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模塊或專題進行學習,以滿足不同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
2、更注重引導學生思考
從教材的編寫理念比較,課標教材更能體現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課標教材中,編者更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注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種過程是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學生對教材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的一種認知過程。
3、更體現課堂“學本位”思想
從課堂教學過程比較,使用課標教材更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由于教材編寫的過程性,使得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成為一種可能。語言與社會學科可利用“話題”引導課堂教學;自然科學學科可利用“問題”指導教學,使課堂更體現“學本位”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