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定終身?】
“白領”與“藍領”的區別
長江商報:這兩天全社會關注高考的現象,讓我想起人們通常對高考的一種說法:一考定終身。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全國統一選拔考試?
譚邦和: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一直是與功名富貴連在一起的,即讀書人只要通過了科舉考試,就擁有了功名與富貴。這種選拔制度雖然打破了權位的世襲制,但卻給全社會帶來不可挽回的精神污染。在功名富貴的誘惑下,那時的讀書人不再追求真才實學和高尚的品德,而是講究投機取巧,為進仕途不擇手段。而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全社會的人才危機。
如今的高考,比起科舉制度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在很多家長和學生看來,通過高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仍然是“上流社會與平民”這種“人生等級”的分水嶺,即考上了名牌大學,更容易成為社會的精英或中高級人才,高考落榜就可能只有去打工,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這種選拔機制下,全社會的應試教育也可能會導致人才危機。
尚重生:為什么很多人都認為高考是“一考定終身”?這與中國的高考歷史有較大關系。在計劃經濟時代,一次高考就可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運,考上大學可以包分配工作,是“國家干部”,沒考上大學的大多數只能選擇當農民或工人,用那時的流行語來說就是“草鞋與皮鞋的區別”。到了近些年,老百姓對高考又有了新認識,即考上名牌大學可以當“白領”,考不上的可能就是“藍領”。正因為有這種差別存在,中國人仍普遍認為高考就是“定終身”。
【能否取消高考?】
尚無更好的辦法替代高考
長江商報:既然都認為當前的高考制度不夠好,那么能否取消這種“定終身”的選拔制度?
尚重生:目前還不能取消高考。在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成為“成功人士”,即要改變人生的軌跡,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是一種必要條件。在高等教育還不能普及的今天,就必須要有一種選拔制度。雖然高考本身有諸多弊病,但卻是目前狀態下一種較好的選拔方式。
譚邦和:我也不贊成取消高考,高考還要長期存在。我的理由是,當前國人的誠信狀況決定了高考制度的不可或缺。目前,我國社會一大問題就是誠信的缺失,比如有人可以買官賣官,有人可以用高科技作弊等等。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全國統一的考試制度,那么在沒有誠信的社會里,說選拔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談。
劉玉堂:就目前而言,在尚無更好的方式替代高考的情況下,用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還是比較公平的。為什么我不說“非常公平”或者“最公平”呢?因為的確有部分特殊人才,是不適合走高考這條路的,比如一些少年作家,語文非常好,但數理化一塌糊涂;還有人什么都好,就是外語不開竅,嚴重偏科。
【讀書無用?】
“新讀書無用論”悄然改變高考
長江商報:但實際上,近幾年老百姓對高考有了新認識,比如有高中生放棄高考直接參加工作,這是否可以說明高考在“降溫”?
譚邦和:我想,“棄考”雖然只是少數人的行為,但至少也可以說明老百姓對高考態度的轉變,也就是說有部分市民已經不再將高考看作是唯一出路。特別是近兩年大學生、研究生求職難的局面,讓部分家長認識到成才的多元化,如選擇到國外讀大學或是讀職業學校,一樣可以成功。
劉玉堂:中國恢復高考30年來,社會對于高考的觀念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我分析主要有兩點:
一個是從追求上大學到追求上好大學。要知道,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錄取率只有3%,能考上大學的絕對都是天之驕子;經過社會發展,尤其近幾年大學擴招,錄取率達到一半以上,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逐漸走向“平民化”,不僅要上大學,還要上名牌大學、讀熱門專業,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態越來越明顯。
第二個,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出現這個現象,最直接的原因是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一些冷門專業、一般院校的學生,今年全球金融危機,普通高校就業率更是創下歷史新低。不少人就動搖了,覺得高中畢業出去打工、上技校,學點技術,可能比費盡心思考個冷門院校更好找工作。今年全國高考報名1020萬,比去年少了40萬,這其中不排除受計劃生育影響、適齡人群基數較小的原因,但是我要說,用辯證的觀點來看,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孩子,認為打工比考大學劃得來的大有人在,這是經過實地調查了的。
但是,無論高考本身還是社會對高考的關注程度,在我看來都沒有明顯淡化的跡象。高考本身不會降溫,因為大學、尤其是好大學仍然是稀缺資源,大部分人通過大學學到了系統的知識、找到了相對滿意的工作,這是成才的主流渠道,短時間內不會被取代。(記者 何輝 劉春燕 實習生 李莉 王雪萌)
◇聲音
“考上好大學不代表能找到好工作”
“沒想到考上好大學, 還是很難找份合適的工作。”昨日,參加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的招聘會的中央美術學院應屆畢業生毛軼林,走出會場時,對自己當初通過高考上個好大學有了新的認識。
4年前,毛軼林是作為湖北的美術特長生參加高考的。當時,中央美術學院在全國招幾百人,而全國有2.8萬人報考,但在湖北只招4個人。憑著扎實的基本功,毛軼林還是如愿以償考上了大學,進入著名的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和很多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一樣,毛軼林認為,考上好大學后能找份好工作。
昨日,回武漢的毛軼林得知有大學生舉行就業招聘會,專門趕了過來。轉了一圈,沒有發現適合專業的崗位。再過一個月,毛軼林就要畢業了,對找工作,毛軼林有些焦慮。眼下,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擠過高考獨木橋,考上好大學。對這種高考熱現象,毛軼林顯得比當初自己參加高考時要冷靜得多。“考上好大學不代表能找到好工作。特別是一些專業基礎不扎實的大學生。”
毛軼林說,上大學最終目的還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習專業本領。而目前,大家不一定都要盯著高考。(記者王榮海)
◇鏈接
你可能不知道的著名“非大學生”
有多少人沒上過大學,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大顯身手、成為風云人物?
紅得發紫的湖南衛視綜藝節目主持人汪涵,只讀了播音專業的中專,之后獲得了函授大學文憑;
歌壇天王周杰倫雖被多所大學聘為教授、講師,但他本人并沒上過大學,僅畢業于臺灣淡江中學音樂科;
天才少年作家韓寒,上海松江二中高一沒讀完就休學了;
泡泡網和汽車之家首席執行官李想,高中文憑,目前持有所在公司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該公司未來的年營業額預計在15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