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懸疑鐵鑄般地擺在每一位閱卷老師面前:為什么小學生寫《好奇心》不跑題,而堂堂的高三學子卻離題萬里呢?
經過樣卷分析、反復討論,我們終于明白了:這“好奇心”三字,是不能往“高”處、往“深”處、往“玄妙”處拔高的。“好奇心”只是認識的“初始階段”,只是觸發科學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一個“由頭”。它的特征有二:一是“膚淺”;二是不斷轉移,即這里看看,那里看看。小學生的腦袋不復雜,他們“低幼”地寫“低幼”的“好奇心”,所以切題;高三同學的思考就相當復雜了,他們有意無意地將“好奇心”“拔高”“深化”,把認識的“由頭”和“初始”直接掛向偉大的科學成果和革命實踐,結果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大帽子套在小腦袋上,一直套到腳后跟!
正因如此,去年高考作文中“蘋果”大豐收,許多考生都寫牛頓躺在蘋果樹下,蘋果砸下來,砸出了“萬有引力”。殊不知,這蘋果砸到其他人的腦袋上是永遠砸不出“萬有引力”來的,因為,牛頓關于“蘋果落地”的“提問”已經不是淺薄的“好奇心”,而是一種包含了“解答思路”的科學家的思維,一種面對自然現象的“科學頓悟”!假如別的科學家發問,問題可能就是:為什么蘋果越落越快?大、小蘋果落地時間一樣嗎?把“好奇心”與“萬有引力”直接掛鉤,固然很是浪漫的,卻省略、忽視了太多的艱辛科學研究,是對牛頓精神勞動的可悲可笑的無知!
這是去年“審題”的一種“失誤”。還有另一種“失誤”,就是簡單地把“好奇心”視為“好東西”,只要有了“好奇心”,萬事好成功。殊不知,“好奇心”還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可能帶來“萬有引力”、“人類發展”,也可能造就一批又一批被魯迅批評過的無聊的、可悲的“看客”!“好奇心”是一個“中性詞”,切不可誤讀為“褒義詞”!
在去年的優秀作文中,一些考生的思維就相當周密了。他們既沒有“神化”好奇心,也沒有“弱化”好奇心,而是辯證地、周到地審視好奇心,提出了切合題意的精彩論斷:“好奇心,無疑是一顆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有這樣一顆‘心’。”“好奇心是初始的,缺乏深度的,奶聲奶氣的。人們必須將‘好奇’的所得‘深化’,必須‘用心觀察’、‘靈魂在場’、‘思想定位’,否則,無論多少個蘋果砸下來,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好奇心只會閉上心房的窗,落滿灰塵!”“驅使牛頓探究出‘蘋果為什么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這一問題的動力,是他作為一名可以名留青史的偉大物理學家而必備的能力……于是,萬有引力被拋出,畫出了漂亮的孤線,飛上太空!”以上,皆是認真“審題”、冷靜“審題”的結果。他們成功了。
解析08年江蘇高考作文“審題”的得失,是為了發出一種警示:即使在我們有意識地降低“審題”難度的今天,每一位考生依然不能“大意”,不能“想當然”,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切切實實地“審”好“題”,寫出符合命題要求的作文。否則,一切皆為“泡影”。
如何寫好臨場議論文
盡管我們多年來一直“懇請”高中語
為什么要這般“懇請”呢?因為,根據我們數十年的閱卷體會,高考作文采用“記敘文”容易得高分,而“議論文”則往往難秀于林,只得一個平平常常的分數!原因已經說爛了,在此不再重復。
寡不敵眾。我們幾個閱卷負責人掏心窩的話語敵不過千千萬萬人的習慣勢力――高中階段仍然用90%的時間去練那種只講“公理”、“常理”、“大道理”的令人困倦的“議論文”!
我們“認輸”。我們也來講“議論文”。力圖讓今年的江蘇考生寫出一些像樣的“議論文”……
剛剛說了,高中生寫議論文往往是千人一面、眾口一腔,圍繞命題重復一些盡人皆知的大道理,缺少新穎性的沖擊力。怎么辦呢?要讓比較稚嫩的高中學生立論獨到、語出驚人,是很難做到的,那么,學習一些“雜文”手法,找一個比較巧妙、醒目的“由頭”,說不定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2005年江蘇考《鳳頭・豬肚・豹尾》。我們問在北大讀書的江蘇籍學生:“此題如何?”他們說:“很變態!”如此評說有些過頭,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難出新的庸常的命題。然而,有些考生很會動腦筋,他們在尋常大道理之前引了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由頭”,頓時全文皆有生氣了。請看這一年的頂尖之作《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
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
我只是一個書生,所以難免賣點書呆子氣。每每看《西游記》,總覺得既然孫大圣可以日行千里,為何不背著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萬苦,還有這妖那精的惦記著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師徒幾人的關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層次上了。所謂“患難見真情”:八戒雖色,卻處處念叨著師父,偷了個西瓜還不忘分給師父半個;沙僧雖傻,卻任勞任怨,甘心做大伙兒的下手;悟空雖狂,可師父有難,不也是不顧生死,降妖除魔嗎?戰場上結下的友情才是鋼鐵鑄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個開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個腳夫,八戒逗逗大家開心而已,便是一個太無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擔驚受怕的攪擾,安心地吃齋念佛,朝發夕至,取回佛經。可所謂“出門長見識”,唐僧若只隨徒兒們在云里霧里日行千里,又怎知這天底下人間的百態?敝人不才,未曾念過佛經,可也聽說佛從人間來,人間酸甜苦辣嘗盡,才換來“佛”超脫塵世的感悟,寫入佛經,貽養后人。不經歷千難萬險,唐僧又怎能真正領悟這佛經的精深蘊意?陽光總在風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經取回,又怎么樣呢?抑或,難道西天之行僅僅為了取回幾本經書嗎?
沒有遇上白骨精,沒有進過盤絲洞,又怎知世間的險惡?沒有住過高老莊,沒有下過龍王廟,又怎知世間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惡性如何擺脫?至性如何養成?高僧如何修煉?倘沒有這一路歷盡艱難的感悟,又怎可獲得?
我們活在世上,總希望找這樣的捷徑,那樣的捷徑,嘆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財富。我們厭惡過程而只求所謂的結果,我們不管它是“豬肚”還是“蛇肚”,除了“豹尾”,我們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們還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偽劣。
倘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取經之路,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磨難,迎接考驗;倘若每個人看到的不僅是鮮花掌聲圍繞的“豹尾”,更祈求一個豐富多彩的“豬肚”,那我們得到的又豈止是那幾句贊美之詞呢?
沒有妖魔的取經之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
初讀此文,我們就十分感嘆:咱們小時候也曾癡想過,既然孫大圣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題呢?――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雖然“想”了,都沒有深究,沒有看到這是一個可以引發許多議論的絕好的“話頭”(雜文中稱為“由頭”)!這位考生以此為引發,立即生動、形象、不言自明地將好幾個“大道理”“新穎化”了,如:患難見真情,疾風知勁草;嘗盡人間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煉,爐火出精鋼;世上無捷徑,征途即過程,等等。以上列出的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說一通,閱讀者肯定覺的是“真理的重復”,頗感疲勞(當然,有些大手筆還是可以說出點名堂來的,但高中學生辦不到)。
看來,平時多讀書、多關注現實、多換位思考,認真積累一些好的議論“由頭”,對于中學生來說是至關緊要的。
前年江蘇考“懷想天空”,我們在閱卷時想到一個頗好的議論“由頭”,并以“康青”名義在報紙上公布了:開元年間,年輕的李白進京見宰相,冀求入仕報國。宰相拒見這個無名小輩。李白叫看門的送上一“版”(名片),上書七個大字: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好奇,于是接見。宰相問:“先生欲海上釣鰲,以何為鉤,以何為線?”李白曰:“余以彎月為鉤,長虹為線!”宰相又問:“這么巨大的釣竿,以何為餌呢?”李白逼視宰相曰:“以天下不義之人為餌,定能釣出天下大治的巨鰲來!”宰相倒抽一口冷氣,下令逐客。――這段逸事,是李白研究專
我們不厭其煩地介紹了上述二例,是為了強調一點:在你無法把“常理”說出“新意”的情勢下,巧妙地、恰當地運用“由頭”,是中學生寫作議論文的一種“訣竅”,不妨一試。
中學生寫議論文還有一個毛病:拼命舉例,“理”不夠,“例”來湊。有一年高考閱卷,我們竟發現一位考生在800多字中一口氣舉了6個例!如此用例,起不到“事實論證”的作用,只能是“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再掰一個,再丟一個。議論就是“分析”,分解、剖析各種人情事理。用例一多,你就會“偷懶”,抱一個“西瓜”說一聲“好”,根本沒有切割就丟了。如果只抱一個“西瓜”,那你就無法“偷懶”了,只好下決心去“切割”,去“分解”,去“剖視”。所以,我主張中學生寫議論文通篇只用一例(當然是精選之例),認真地加以分解,看看它的“內部構造”和“外部聯系”,這種“切割”本身就意味著“議論”已經啟動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當成千上萬的考生撲向一個“明擺著”的論點時,你千萬不能隨大流,最好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說得白一點、俗一點:禿子頭上有一個虱子,明擺著。眾多考生不假思索一窩蜂撲上,人人都拿這個“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