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表示,與上年相比,今年陜西省高考報名人數雖有所下降,但總規模仍然維持在40萬的高位,高考錄取形勢依然嚴峻。而來自于西安市的數據顯示:今年西安市高考共報名80582人,比去年減少了3797人。
十年寒窗決戰一役
西安市七十二中高三學生劉濤,在班級中成績一般,有許多課余愛好。
問:對于高考有信心么?
答:還可以吧,希望運氣好,能發揮好。
問:志愿讀什么大學?
答:就在西安讀吧,政法、石油大學都可以。
問:如果高考失利,不能如愿,你愿意復讀么?
答:不愿意。浪費一年時間,萬一再考不上呢?再說,現在大學畢業也未必有好工作。
問:不復讀,那你會去上專科或者技術類院校么?
答:應該不會。我會選擇創業,我自己先去打工,先跟著別人干兩年。然后自己開店,自己當老板,也許我同學大學畢業四處找工作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小老板了。自己也能買得起車、買得起房子。
問劉濤的爸爸:“對于孩子如果考不上,要獨自去闖,您怎么看?”
“上大學四年學費加上生活費,再加上同學之間的攀比,一年差不多要兩萬吧,四年保守下來八萬。如果四年后就業形勢好,容易找個好工作還好。如果就業一年比一年艱難,即便四年后經濟復蘇,又能比今年的形勢好多少呢?我們是外地來西安闖蕩的,在這里沒有什么人脈根基,到時候給孩子找工作,托人都沒有門路,還不如早早出來鍛煉。再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除了全日制的統招,還有很多方式提高學歷嘛!與其讀個不入流的學校,還不如把學費省下來創業呢!”
七十二中高三學生張祁,成績一般,自己定位為考上個專科就成。問到張祁的媽媽,“您兒子打算去上個專科是家里的意思,還是孩子個人的想法?”
“現在讀個四年的本科不是什么難事,但四年讀完,孩子憑借個人能力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要么選擇繼續讀書,要么就是家長求爺爺、告奶奶地四處托人找關系,謀個工作。與其這個樣還不如學個技術,到哪里都餓不著,現在高級技工很緊俏的。這樣的選擇對于我們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也是比較實際的。現在這種職業技術類院校每年有很多補貼,可以減輕我們一些經濟負擔。”
陜西省重點中學西安市八十三中陳辰,成績較好。
問:你的高考志愿是哪里?
答:西安交大。
問:如果高考失利,不能如愿,你愿意復讀么?
答:愿意。因為我已經準備了三年,不想因為一次意外而放棄,或者隨便選個學校。我的家人對我的期望很高。
通過走訪,這三位同學及家長反應的情況可以代表目前考生及家長的的普遍心態。讀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這是普遍的目標,“十年寒窗,決戰一役”也是眾多考生與家長在現行人才體制下的唯一選擇。
省教育廳副廳長、省招辦主任李謙說,高考報名人數雖然有所下降,但降低幅度不大,“每萬人口中高考考生超過100人的省份,目前恐怕只有我們陜西。從這一角度講,今年我省高考競爭依然激烈,形勢依然嚴峻”。綜合2007、2008、2009三年的考生規模變化情況,可以判斷我省高考考生規模已經處于人口結構正態分布的峰值位置,再過一兩年或兩三年,有可能出現考生規模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
觀點碰撞 爭議激烈
對于這次全國多數省份報名人數減少,來自權威的分析顯示,高考人數的減少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今年報名參考的學生絕大多數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后,那時中國生育已開始進入一個相對平緩期,而非高峰期,這樣應屆生的絕對人數少于往年。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進課改,一些非應屆考生擔心課改后高考變化較大,放棄復讀報考。三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近年擴大,一些初中畢業生選擇了能擁有“一技之長”、早學早畢業的職業之路。四是有不少富裕起來的家庭,在孩子上高中時或高中畢業后將其直接送到外國去上學,不再在國內擠“高考獨木橋”了。
有觀點認為:一方面,高考人數下降有利于錄取率回升;另一方面,高考人數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及家長的觀念轉化,有利于社會成長觀的理性化。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工作人員分析說,各地高考人數普降有許多深層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自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的就業神話破滅,高中畢業生通過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動搖,部分學生就轉變觀念,甚至不參加高考。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撰文指出:因大學學費高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除了高考之外沒有更多成才選擇的一些學生的棄考,有可能引發這樣的連鎖反應:學生放棄高考、放棄上高中、放棄上初中。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這一連鎖反應已經成為事實,新“讀書無用論”出現,初中輟學現象回潮。
西安交大教授劉迅雷也談到,高校的盲目擴招、教育的產業化,把一部分學子,特別是家庭貧困的農村學子拒之于大學校門之外。
高等教育 任重道遠
教育專家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從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張,至今已經10年。事實上,從1978年恢復高考開始,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在持續擴張。最近,教育部明確提出放緩擴招步伐,今年擴招幅度不會超過4%,明年不超過3%,因此可預料,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平臺期”即將到來。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秋季學年,中國高校毛入學率超過23%,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700萬人。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指本學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與當年全國適齡人口之比,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表明了一個國家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綜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中的“在學人數”,除了普通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生、本專科生和軍事院校的學生之外,還包括成人高校的本專科生、民辦學校的學歷文憑考生和一定比例的電大視聽生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生。
據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階段認定,毛入學率低于15%為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大眾化教育階段,超過50%為普及階段。而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水平為18%-20%。國際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的有加拿大、韓國和芬蘭等國家,美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80%以上。
根據教育部制訂的《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十一五”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25%左右,在校生達到3000萬人。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學齡青年中,每4個人就有一個是大學生。我國計劃在2020年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
科教實力居前的我省也提出,到2010年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30%左右。并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加快完成高校新校區建設和舊校區資產置換,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境內外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辦學或捐資助學。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30%左右,全省高等教育在讀學生達到120萬人。相較北京、上海這些高校毛入學率已過50%的城市,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而在網絡上,一個最樸素的觀點被大家廣泛認可:只有當高等教育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的時候,“高考降溫”才會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