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考題:有沒有錢?
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家有高考生,經濟是基礎,請補習老師,要錢;給孩子買參考書,要錢;買營養品,要錢;孩子有點感冒中暑、要錢;高考那三天,錢更是嘩嘩地流。
為了讓孩子學好學科知識,許多家長給孩子請了家教老師。以湖南省長沙市家教市場來看,高中家教一個小時25元,這是在校大學生家教的價格,如果請老師輔導高中課程,80元到150元一小時不等。以高三一年計算,一個孩子一個星期上兩次課,每次兩個小時,100元,每月400元,如果暑假也按這種頻率上課,一年4800元。到了畢業班,孩子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補課,補課費每次要收幾百元,高三一年加起來也要幾千元。
高考期間,學生們復習任務繁重,大腦處在高度緊張狀態,身體能量消耗多,食欲往往不佳,再加上生活規律被打亂,身體抗病能力降低。因此“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唯恐孩子的營養跟不上影響臨場發揮,考不出好成績。于是,高考生父母在給孩子食補的同時,還買一些營養品給孩子進補,如腦輕松、三肋漿、洋參含片等等,資費不菲。
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父母千方百計為孩子上大學鋪路,方法之一是送孩子去學美術、音樂,以藝術生身份進入大學。彭思藝是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名高三學生,高一那年,父母就送她去學畫,一周2次,一年下來,花費上萬,為了迎接藝術生的加試,父母在藝術考試前特別為她報了一個美術培訓班,兩個月,繳費3000元。
此外,孩子的生活費用開支也特別大,交通加上孩子的零花錢、手機通信費、偶爾與同學聚餐,以及購買零食、服裝等費用,每個月在800元左右。高考三天,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迎接考試,有的父母預定的士送孩子上考場,有的父母早早地在考場附近給孩子定了高檔酒店。高考過后、謝師宴、散伙飯……難怪彭媽媽苦笑著說:“我是一名大學老師、孩子她爸是公務員,我們倆的工資基本全花在她身上了。”
第二道考題:有沒有權?
近日,《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者被指多來自權勢家庭”的報道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報道稱,浙江紹興一中2009年參加航模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13名考生的家長是地方權勢人物,其余6名全是教師子女。且不說本新聞的對與錯,但不可否認,為了增加孩子考試的勝算,有一部分父母鉆高考加分政策的漏洞,希望通過父輩一定的權利和金錢為孩子增加籌碼。
第三道考題:心理素質好不好?
高考臨近,考生心情焦慮緊張,當家長的一點兒也不輕松。看著那模擬考試一場接一場,家長的心也隨著孩子的成績上下起伏。考好了,怕孩子驕傲,不思進取;考砸了,害怕孩子一蹶不振。孩子心情的一個波動,父母就要兼作孩子的心理醫生。如果說多了,孩子一句“你煩不煩”,把你嗆得半死,你還不能發作,怕他有陰影。
社會賦予了人很多的角色。父母在家是孩子的家長,在外是公司的員工。家里有個高考生,就要多點精力給孩子,不敢出差了,加班少了,工作上的事情做得也沒那么精細了,老板當然不高興了。更重要的是,許多家長的緊張和不安不敢表露出來。在公司,不敢表露,這是職場大忌,回家了,想發個牢騷,怕給孩子造成負擔。聽說彭思藝上次模擬考試成績下降了,彭媽媽請了半天假和孩子班主任溝通,當聽到彭思藝最近不聽課的時候,她氣得想把女兒訓一頓,但想到孩子要臨考,話到嘴邊又變軟了。高考三天,彭媽媽一個月前就請了假準備去陪考。“高考就一次,我怎么能不去呢?我的工作請假比較方便,樓下的李姐在一家報社工作,請了幾次都沒批準。”
關心高考的不只父母。周圍的人見了面,差不多都會打聽打聽,熱心地詢問幾句。這關懷、關心對家長來說,有時也成了無形的壓力。難怪有家長抱怨“要崩潰了”。
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